Talk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lky 应当重视建设生态文明!

博文

不是玩笑:美国加州的光化学烟雾怪中国? 精选

已有 14271 次阅读 2014-12-7 09:55 |个人分类:灰霾|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洛杉矶, 罚单, 美国环保局, 臭氧标准, 怪中国

不是玩笑:美国加州的光化学烟雾怪中国?

近日美国环保局说要加严臭氧的环境浓度标准,是一个重要消息,因为世界各国有可能随后跟上,也可能会影响我国机动车的使用和限制。 但搞笑的是,这个新闻背后连结着附加新闻,说今后美国西部,特别是洛杉矶地区,光化学烟雾和臭氧超标问题要怪中国!

在关于美国环保局的新闻英文原文中,有一段《中国科学报》的121日新闻没有翻译,是说:...产生臭氧的化合物的全球输送已经开始成为一个问题。当着臭氧浓度水平在欧洲和美国下降时,在东亚其浓度正迅速上升。今年较早时候,《Science》一篇文章报告了一个加利福尼亚一个地区空气污染的案例,第一次把他们局地的臭氧问题怪罪中国。”

 

附加新闻:

再找了《Science》那篇文章:Eric Hand, CHINA BLAMED FOR U.S. OZONE, Science 12 September 2014: Vol.345 no. 6202 pp. 1233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45/6202/1233.full

 

该文说是20128月当美国加州中西部弗雷斯诺市(Fresno)进行全美足球自然杯(Natural Bowl)中期比赛,遇到严重光化学烟雾和臭氧污染。810日当地气温极高,超过了40°C。当日下午臭氧浓度被监测到超过了美国国家环保局设定的法定限值,因此按照法律,该区域当年将被罚款29百万美元。

 

然而今年5月间,加州空气质量官员向美国国家环保局申请免除罚单理由:是中国的责任。说当20128月发生污染事件时,在弗雷斯诺市168公里外的郊区山脊监测站上,测到了很高的臭氧本底浓度,来自太平洋,可以想象是从东亚一路输送过来的,那边能产生臭氧的空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在迅速上升。他们的免罚申请说污染事件的那天有10%臭氧来自国外----足以使当地臭氧浓度超过浓度限值。

 

搞笑吧:

美国人为了免罚,也会声称他们的空气污染来自中国,尽管2012年8月那天那里骄阳似火,气温高达超过40°C,又因为球赛,有大量汽车云集。这样的条件,正是出现光化学烟雾和臭氧高浓度的好机会(例如上海201387日气温也高达40°C就发生了臭氧高浓度,五级空气污染)。但为了免交罚款,要赖中国

 

但看来不是玩笑:

该文后面又说,这是第一次有美国一个地区或州指责中国对他们臭氧污染有责任。弗雷斯诺市官员又说,因为美国一些城市的臭氧浓度正在升高而美国国家环保局进一步严格了臭氧限值,今后这样(针对中国)的指责将不仅局限于圣河华金谷地区(别的地方也会指责)。

 

依据呢:

后面的依据就胡说八道了:一说光化学烟雾可以被输送,臭氧和氮氧化物都可以在大气中存在好几天,因此可以随西风带从中国跨越太平洋过来;又说中国这些年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增加迅速;用了一张太平洋上起风暴的图,风暴随西风带运动表示污染物可以输送;再说美国西部山脉高,还可能从平流层得到一些原来在保护地球免遭过强紫外辐射的“好”的臭氧等等。

 

(说“胡说八道”是因为臭氧和氮氧化物都不能在低层大气中长期存在。因此它们不能像细颗粒物那样被输送远距离;用风暴运动表示污染物输送;又拉上平流层臭氧也可能影响......,可见在乱投医了。)

 

注:我们关心有两部分臭氧,平流层(中纬度10公里高度以上)中,“臭氧层”中心在25公里高度附近,是要保护的“好”臭氧。地面附近臭氧是机动车尾气在强阳光下造成,光化学烟雾的标志性污染物,会引起眼睛刺激和呼吸道疾患。

还看到什么?

1.    关于美国环保局的新闻引用了一张照片,是1995年洛杉矶市严重光化学烟雾。洛杉矶烟雾开始受到重视是1943年,1955-1957年是其污染高峰期。到1995年已经40年了,他们治好了吗?20128月光化学污染又严重,是臭氧浓度正在减低吗?

2.    文中说美国和欧洲臭氧浓度正在降低,但20128月的洛杉矶怎么样?至少可以在网上搜到20039月洛杉矶,20125月伦敦,20143月巴黎空气污染,能见度降低严重的照片。按照他们的能源结构,汽车尾气/光化学烟雾可能性相当大,凭什么说欧洲和美国臭氧浓度正在降低? 

3.    请媒体朋友注意,不要把室外空气污染都说成是“雾霾”。那张1995年洛杉矶烟雾照片明明写的是“Smog”,为什么要翻译成“雾霾”?雾霾里面主要是细颗粒物,即使跨越了太平洋(也不大可能有大影响),也不会变成臭氧和氮氧化物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09047-849053.html

上一篇:强冷空气下污染源只有加强,重霾都能被吹走?
下一篇:介绍一篇北大关于“雾霾”形成机理的有创意但需商榷的文章
收藏 IP: 124.77.108.*| 热度|

24 杨正瓴 孙学军 刘立 徐旭东 黄永义 董侠 张骥 文克玲 徐晓 武夷山 曹建军 赵建民 曹聪 李永丹 强涛 吕喆 胡方云 王小平 吴卓晶 朱晓刚 eastHL2008 biofans shenlu chenhuansh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22: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