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安全博客 Behavioral Safety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reg66 行为安全-用科学方法长效地解决“违章行为”

博文

关于安全学科建设的几个小看法 精选

已有 8170 次阅读 2016-12-12 11:24 |个人分类:1|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学科建设, 小看法

关于安全学科建设的几个小看法

安全学科不是软科学。软科学是支持政策研究的科学(百度:软科学是一门立足实践,面向决策的新兴学科,是为决策提供支撑依据的系统学科),就是支持决策的科学,一般应该是指政府决策。而安全科学是事故预防的科学。当然,如果把事故预防当成一种决策,那两者可能相近,但是好像还是不相近的成分更多。大体来说两者不是一回事情。说安全科学“软”,我理解其实质为”所研究的东西、所写的文章缺乏数据支持、缺乏图表支持,缺乏数学或者逻辑推理,缺乏文献支持,结论不可靠“。否则就不会被误认为“软”。没有数据、图表、推理,期刊就不愿意接收投稿。

安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等)的统一理论基础应该是事故致因理论 。这个统一的理论基础适合于各种行业特色的安全专业建设。事故致因理论是安全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研究。各个行业的事故预防原理都是一样的,无非是行为控制和工程技术。行为控制在各个行业都是相同的,工程技术在基础层面具有共性,在应用层面,各行业才是不同的。

海因里希说88%的事故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杜邦说96%的事故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美国NSC说90%的事故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这些结论有很多人引用,但实际上,这些说法是有问题的!应该说“xx%的事故的直接原因中是有人的不安全动作参与的!”原因是,如果说的不是直接原因,不是动作(act),那么100%的事故都是由于与人相关的不安全行为(behavior)引起的。行为是个大词,动作是个小词,是行为的一部分。不安全物态(直接原因)的根源也是人的行为。

有观点说,“大安全方向的学生,不会做瓦斯、不会做防尘、不会做火灾,工程能力差,来到单位和我们现在的业务接不上,所以我们不需要”。其实这些单位应该改变思路,只要你做的是事故预防,就需要事故致因理论,就需要事故统计,就需要系统论分析方法、就需要行为控制,否则你就不能高效地预防事故,所开发的产品在安全领域就不好卖。当然,你要做的生产领域、某个专项技术领域的事情,那是另一回事情,你不要招聘安全方面的学生。从学生角度考虑,是安全专业的,就应该在事故致因、事故统计、行为控制、数学分析、管理体系、系统安全方法、安全文化等方面具有很强的技能。能预防事故,就不用愁找不到工作,毕竟谁都不喜欢事故,找工作也要找事故预防方面的,在这个领域你有核心技能和竞争力,在电子、机械、采矿等生产领域,你的能力处于弱势,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竞争,怎么能找到工作呢?要看到自己预防事故的长处。

很多安全人才培养方案里面写安全学科的主干学科是力学、材料学、化学工程乃至采矿工程等等,且不说教育部门关于“主干学科”一词并没有严格定义,但说上述学科怎么能是安全学科的主干学科呢?安全学科的主干学科怎么能是别的学科呢?根据事故致因理论,安全学科的主干学科应该是安全科学(建立事故预防的理论基础和框架)、安全管理(解决不安全行为)、安全工程(解决不安全状态)、系统安全(用系统方法解决事故预防)。这四个主干学科事实上都是一个学科群。

安全工程学科群包含基于数、物、化、生命科学原理的事故发生机制和预防对策,仅物理原理的就可以分为声、光、力、电、热、磁学机理,理、化、生方面的也很多,人机工程也是其中一个领域,尽管它与安全管理有交叉。所以安全工程是个很大的学科群。安全管理学科群大约有安全心理、个人行为控制、组织行为(安全文化、管理体系,含法规)控制、人机工程(和安全工程有交叉)等等,也是个不小的学科群。安全科学学科群可以叫做安全科学导论、安全科学原理、安全科学概论等,内容都基本相近。系统安全,只要深入,内容也很多。系统安全和安全评价其实内容十分相似,应该合并在一起。人们常说某领域“没啥东西”,其实深入下去才能看到一个很大的世界。

关于培养方案。我国有很深的传统,制定的培养方案的格式是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再加上一个课程进程表,事实上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1950年代新高等教育之初受前苏联影响的结果。现在安全专业参加专业认证了,应该按照教育部的专业认证标准来制定培养方案,方案贯彻OBE思想,以学生为中心,培养目标应该体现学校定位、社会发展需求、学生需求、毕业后5年左右在专业与社会中的成就预期,培养目标之后应该制定毕业要求,满足专业认证的要求,重点体现学生毕业时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要求,之后设计持续改进计划、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不能参考前苏联的老模式制定培养方案了,可是有些单位并没有进步。


(已设置为仅实名用户可以评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03730-1020187.html

上一篇:安全科学与事故致因论(小杂事)
下一篇:近期几个事故的原因分析
收藏 IP: 60.247.55.*| 热度|

6 岳雷 王春来 邱敦莲 黄永义 李威君 xlsd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9: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