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未年轻,就已老去……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ntangle Make a difference.

博文

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幸福的生活?

已有 6736 次阅读 2011-6-10 10:36 |个人分类:成人礼|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幸福生活

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幸福的生活?

2010/8/30

 

我最近一直怀疑自己离开自己出生的农村来到纷繁的城市是否是正确的选择。自己如果初中毕业之后在家里跟亲戚学木匠的话,现在在家附近每个月也能挣着两三千的辛苦钱,更为重要的是自己每晚能够回家与父母和妻儿相聚,能够在父母生病的时候在家照顾他们,同时也不用因为看到现在的这个畸形的社会而感到无助的痛苦,也挺不错的。

可是生活就是这样不断的选择,而且一旦做出了选择,就再也不能回到选择之前了。其实,上高中并不是我自己的选择,而是中考成绩足够让我上重点高中,于是,我上了高中,然后我就上了大学。我父母一直很支持我上学,因为他们当了一辈子的农民知道农民的苦处,所以不管他们多苦多累,在我上了高中之后就很少让我下地干农活了。

现在的我,算是达到了我父母的期望,上了大学,而且,一上还上到了快30岁。想想父母因为忙没时间照顾自己就在我3岁的时候把我送到了幼儿园,到明年博士毕业,整整25年都在不同的学校度过。自己上了这么多年的学,按理说应该学了不少东西,不过,所学的这些东西都离社会很远,我也不知道这究竟是幸还是不幸。再怎么说也算是跳出了农门。

从农村中出来的我,来到了一个自己父辈都不曾接触的地方,开始了我自己的生活。本来大学毕业还是包分配的,但是现在基本上所有的大学都不再包分配,并不是它们不想,而是不能。都说知识越多越反动,这话看来确实还是有些道理的。一个人知道的东西越多,他的判断就会更多的依靠于自己所认准的价值标准,而不是目前社会主流媒体所宣传的那一套。

现在各种官商勾结,富二代和权二代继续发展着富三代和权三代,并且两者的结合也越来越厉害,而且希望世世代代这样下去。不过,历史总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些富权并不会一直在某些人手里传下去,但是继续上去的权贵跟以前的也不会有太大的差别。于是,整个社会依然如此。受苦的依然是大多数。整个社会的道德价值底线不断地往下,深不见底,我有时都甚至怀疑是不是还有底线。大头婴儿,结石婴儿,性早熟婴儿……,连最弱势最无辜的婴儿都在受到人的迫害,这种灭族灭种的行为越来越多,而且自己也越来越麻木了。本来以为这些东西与自己不相关,可是,当自己考虑要小孩的时候就开始犹豫了,自己的小孩是否也会那样。

在大多数沉默的时代,还是有些有良心的人在那里呼喊,他们用他们专业的知识,把他们所学到的东西努力地向着大众传播。虽然在目前这个犬儒知识分子占主流时代,他们的呼喊的声音太弱了,但是,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存在,让我看到了希望,也让我知道了自己在面临现在这样的社会,一味的想着逃离并不会真正的我的解决问题。我的能力有限,我的认识也有限,所以,我也不奢望自己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改变整个社会,我只是想解决自己目前所面临的难题,同时,也希望自己在解决自己的问题的时候,能够给一些有类似问题的人一些帮助。希望我和我的家人能够快快乐乐的生活在一个真正和谐的社会,而不是现在这样的靠着口号称为和谐的社会。

在网上看到一张北京某地铁站口的照片,是早晨上班的时候,很多人拿着报纸在那里看,有的人还在那里呵欠连天,这些都让我觉得没什么,但是,最让我有同感并且也是最让我感到痛苦的是所有的这些人的脸上看不到任何一丝的笑容。这可是早晨,这可是生活在天子脚下的皇城的人民,那些人大部分都是年青人,可是,从他们的表情上我看不到任何年青的迹象,我看到的只是一些没有表情的机器在走向自己工作的地方。如果你对我的描述感觉不清楚,那么请你在下次坐公交车的时候注意看看每个人的表情,他们的表情就是我从照片上看到的,也是我自己脸上有的,这个并不是我自己装出来的,而是我自己的心里自然的表现。我的心里就是那样的感觉,早晨起来即使没有任何的事情,还是感觉困,感觉不到任何开心的事情。

看了很多各种励志的书,也听了很多所谓的成功人士的励志讲座。当时也是心潮澎湃,但是过不了多久就偃旗息鼓了。这个主要的原因可能是自己毅力不够,但是,想想老子连这么变态的应试教育都坚持过来了并且还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对自己的毅力还是比较相信的。是不是我的出发点就已经错了呢?每个人都想要伟大,从小开始,我们就受着我们要当科学家、要当伟人的教育,但是,想想整个社会的组成,所谓的科学家,所谓的伟人,所占的比例到底是多少?我想可能连万分之一都不到吧。就假设是万分之一吧,我们一万个人都怀着成为伟人的梦想而奋斗,但是,最后只有一个人成功了,而且只能有一个人成功。于是,剩下的9999个人没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们以那一个成功了的人教育他们的孩子,让他们的孩子继续去实现他们的梦想,更多的人除了失望不会有其它。难道真的要当了伟人才算是一个成功的人吗?到底什么样的人生才算是一个成功的人生?我们真的需要每个人都那么杰出吗?作一个幸福的普通人难道不算是成功的人生吗?

我们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殊不知人都是有缺点的。以根本不现实的东西要求每一个人除了让整个社会的人充满了挫败感,没有其它任何用。就像我写下这些东西的时候,我还在想是不是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崇高的理想,然后为之奋斗。等到自己达不到那个理想的时候,然后再满足于自己目前的现状?

让现在的我感到十分可悲并且可笑的是我总是相信别人会替我指明我奋斗的目标,别人会替我考虑好我的人生。但是,这还不是最可笑的,最为可笑的是还真的有人这样来教育我,为了他们自己的目的,教育我自己应该怎样度过我自己的生活。当我还是小孩的时候,他们这样来教育我,是因为他们认为我没有足够的判断力。等我上了大学,以前的教育已经深深的映入了我的脑海里,以至于有很多人已经丧失了提升自己判断力的能力。等到我反应过来我的人生应该由我自己来决定的时候,我竟然发现我以前受到的教育是那么深,以至于自己要费了吃奶的劲才能消除以前接受的各种各样的观念,让我自己有了让自己成为一个人的感觉。

我从别的书上看到了这样一句话,是中山大学袁伟教授说的,当时我就把它敲到手机里了,后来我一直从网上找,但再也找不到了,他说:“要不为诸如此类的愚昧鼓噪所惑,唯一途径是清醒的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要做一个自由思想独立人格的公民,视野宽阔的世界公民。有志走在世界前列的公民应该懂得古今中外,读经典,本国的,外国的,兼收并蓄。研究自己想知道的一切。不要俯伏在任何偶像和圣贤脚下,应该站得比他们更高,敢于评点万事万物的是非得失。”人类自有文字记录到现在,所有的一切都应该是我们的遗产,我们都应该了解,我们都可以从中获取我们自己想要的东西。虽然很多东西都带有当时的局限性,但是经过历史沉淀的总有其价值,我们不应该只是看其中一种而撇弃其它多种。就如中国古时的独尊儒术,就如现在的XX,这些东西确实好,但是,也并没有好到让我放弃其它所有的东西而只了解这些东西的程度。不过,他们根本不给我选择的机会,直接就这样教育我。

幸好现在有了网络,有很多我以前接触不到的东西我都能够接触到,我也并没有让邪恶主义变得更为邪恶,相反,了解了更多的东西,也让我明白了很多自己以前想不明白的事情。人,只有先成为一个人,才有可能为整个社会做出贡献,而不是反过来。

到现在,还是没有能够回答刚开始提出来的那个问题,我应该怎样才能在现在这个社会活得开心?这种开心不是装出来的,而是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其实,我现在也没有想到有什么方法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这已经超出了我自己的能力了。下面只是我自己计划,希望自己能够凭此过上幸福的生活。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而且因为我自己特别敏感,老是无缘无故的担心,所以我自己的打算并不适合其他人。

首先,要有一个养活自己的手艺。不管是真正的像木匠或是泥水匠的手艺,还是科研或者IT之类的能力,这种手艺必须要能够养活自己和家人。所以,必须在自己的领域有所建树,让自己擅长的能力。最好的状态是自己的手艺就是自己的爱好,这样的人虽然不一定是最成功的人(按照目前成功的定义),但是,他肯定是一个很快乐和幸福的人。

其次,有一个爱好。运动,游戏,都可以。爱好无所谓健康不健康,自己喜欢就行。如果你喜欢,看片也可以作为爱好。有一个最起码的要求,自己的爱好不能干扰到别人的生活,同时不能对社会造成危害。

第三,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注意饮食和锻炼身体。

第四,有一个正确的目标。我现在的目标就是让家人和自己过上幸福的生活。

第五,多了解一些东西,不要让自己局限在一点。

Open you mind, keep your dream! 这个是我在网上的一个签名,持续了很长的时间,而且,我现在的梦想也没有变。 Enjoy yourself. 不论干什么,即使现实逼你去做你非常不愿意做的事情,如果没有选择的自由,那么,与其带着反对的不快乐去做,不如高高兴兴的去做。

要想到,生活在这个奇妙的世界,本身就是很美好的一件事情。生命的失去,在很多时候就是瞬间的事情。你活着的每一刻,其实,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不应让其归于平凡和痛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011-453573.html

上一篇:生活的意义
下一篇:血性
收藏 IP: 202.113.30.*| 热度|

12 马臻 许培扬 孙学军 张慧 杨秀海 张玉秀 丛远新 苏栋栋 黄智生 罗淼 黄锦芳 yzhang1986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06: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