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林业新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研 ...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zllxx5168 森林可持续经营;植被恢复与重建;困难立地造林;沙漠化防治;抗旱保水造林;油松经营;经济林有机栽培;全生态经营;数学生态学;近自然林业

博文

张连翔教授的专著获2011年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二等奖

已有 3709 次阅读 2012-5-5 18:50 |个人分类:学术成就|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自然科学, 张连翔教授, 专著获奖, 学术成果奖

张连翔教授的专著:《昆虫种群空间格局理论与应用》获2011年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二等奖

 

2011年7月25日,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评审委员会发布公告,辽宁省干旱地区造林研究所张连翔教授的专著:《昆虫种群空间格局理论与应用》获2011年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二等奖。

 

据了解,此次通过省林学会举荐的学术著作共3部,分别是:《中国林业生物灾害防治战略》(马爱国等,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昆虫种群空间格局理论与应用》(张连翔,辽宁省干旱地区造林研究所);《辽东山区天然次生林恢复技术》(谭学仁等,辽宁省森林经营研究所)。其中,前2部专著获得二等奖,后1部专著获得三等奖。

 

《公报》开宗明义: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是全省科学技术奖励的组成部分和补充;获得省学术成果奖的科技人员,其学术成果奖作为考核、晋升和评定专业技术职务、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以及申报“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的重要条件和依据。    

 

另据了解,由张连翔、孔繁轼等人合作完成的另一部著作:《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保水造林关键技术》,亦已纳入2011年辽宁省科协资助出版优秀自然科学专著之列,预计年底前由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

 

相关链接:http://www.lnast.net/2news_more.asp?bigclassid=88&articleid=7187

 

 

 

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2012年01月19日(来源:http://www.cast.org.cn/n35081/n35563/n38740/13640631.html)       

 

2011年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评选工作是由吉林省科协、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主办的第一年,在省科协党组和人社厅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评审委员会的具体指导下,经过成果征集、资格审查、初评、复评、终评、公示程序,圆满完成了成果奖评选工作,评选过程公平、公正,评选结果真实、有效,较好地反映了吉林省相关学科和领域的发展水平,对宣传科技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发现和培养人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评选工作取得突破

 

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是1981年由吉林省科协设立、面向全省的科技奖励,近30年来一直是由省科协组织评审,截至2009年已成功举办了七届,深受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欢迎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但由于评审活动一直没有政府人事部门的参与,使得一些地方和单位对学术成果奖不够重视,组织科技工作者参评的积极性不够高,宣传学术成果奖的力度不够大,学术成果奖在社会上的认可度和影响力都不高。为此,省科协做了大量的工作,多方征求意见,反复沟通协调,终于在2010年与吉林省人社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评审与管理办法>的通知》,从此共同开展此项工作,极大地提升了学术成果奖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

一是提高了奖项的重要性和含金量。国家科技部对省、部级科学技术类奖励的设立有严格的限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只可设立一项省级科学技术奖,吉林省只有设在省科技厅的科技进步奖属于科学技术类的政府奖励。科技进步奖侧重奖励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等方面做出创造性突出贡献的公民和组织,而科协设立的学术成果奖侧重于自然科学领域的学术研究和进步,是省科技奖励的重要补充。为了能使更多的自然科学、基础科学类学术性研究成果得到公正客观的评价,多年来,吉林省科协始终致力于学术成果奖评选工作,但科协组织受其职能的限制,所设立的学术成果奖一直未能充分发挥作用,未能形成良好的社会效应。此次评选工作与省人社厅联合开展,将学术成果奖纳入了政府部门奖励范畴,极大提高了学术成果奖的社会影响力和效力,对科协工作也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二是提高了奖项的权威性。按照《评审与管理办法》的规定,学术成果奖的一、二、三等奖比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的二、三、四等奖,可作为科技工作者任用、晋级、评定专业技术资格(职务)和推荐评选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青年科技奖的依据,这就使得学术成果奖的奖励等级有了明确的比照标准,大大提高了奖项的权威性和影响效力。

 

三是为学会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提供了载体。科学研究是促进学科发展、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力。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围绕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开展科学研究,鼓励产生具有重要创新观点和见解的理论性研究成果,推动学科的发展;鼓励产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或者重大技术发明和创造的应用性研究成果,推动相关领域技术进步以产生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人事部门联合开展学术成果奖评选工作,能够充分调动广大会员和科技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参与学术交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会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提供了有效载体。

 

2011年首次联合开展评选活动

 

2011年是省科协与省人社厅联合开展成果奖评选工作的第一年,省科协高度重视,本着公平公正、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科学严谨、细致负责的工作态度,认真对待每一项上报成果,取得了一些成绩和创新。

 

只有加强宣传,才能让社会了解和认识学术成果奖,提高学术成果奖的认知度,才能激励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参与其中,提高成果奖的受益面,才能吸引更多更优秀的学术成果参评,提高学术成果奖的学术水平。2011年成果奖征集工作过程中,省科协充分调动各省级学会、协会、研究会,各市、州科协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有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的积极性,在学会理事、会员中积极宣传,扩大广度;邀请学会中学术造诣较深的专家参与评选,提升高度;鼓励基层一线科技工作者申报,发掘深度,为学术成果奖评审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由于成果奖重要性和含金量的提高,成果奖受到了省内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热烈响应与积极参与,征集期间共收到各省级学会、协会、研究会,市、州科协及有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选送的学术论文、学术著作等学术成果581项,其中学术论文类成果547项,包含论文2000多篇;学术著作类成果34项。这些成果涉及理、工、农、医和交叉边缘学科诸领域,上报成果的数量和学术水平较往年都有很大提升,申报人很多在各自学科领域都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

 

2011年成果奖评选继续延用初评、复评、终评的三级评审制度,并在终评时加入了差额制,对复评提名一、二等奖的学术成果进行了差额评定,评审程序更加科学,使得评审结果更加合理、真实。首先,评委会办公室对成果进行资格审查。为了提高评审工作效率,为评审工作做好充分准备,按照《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评审与管理办法》,评委会办公室首先对上报成果进行了资格审查,重点审查了成果是否在参评时间范围内、是否公开发表出版、成果是否隶属吉林省等。评委会办公室还对参评成果的材料完整性、期刊档次、检索情况、被引用情况等做了登记和补充,并根据学科领域对成果进行学科划分,为初评做好准备。其次,评委会学科评审组对参评成果进行了初评、复评。评委会根据参评成果专业领域情况按理科、工科、农科、医科和交叉边缘学科组建学科评审组,共聘请省内相关领域知名专家31人,各学科评审组专家对学术成果进行了初评,产生初评结果。初评后,各学科评审组组长组织本组专家对学术成果进行了复评,按一、二、三等奖比例确定了成果等次,个别本组无法评审的、难以确定等次的学术成果,经相关学科评审组组长商议后进行了调整确认,提出了复评结果。最后,评委会召开终评会议,对复评结果进行终评确认。吉林省政协副主席、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薛康教授,全国政协常委、吉林省科协主席刘淑莹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省科协副主席邹广田教授,省科协副主席尹军教授等来自省内各学科领域的20位知名专家参加了终评会议。会议由成果奖评审委员会主任邹广田院士主持,经过评委会对复评结果进行差额评定,确定了成果的最终等次,最终评出特别奖1项,一等奖20项,二等奖89项,三等奖167项,优秀奖154项。终评会议后,评委会办公室将评审结果在吉林科技网进行了公示,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2011年学术成果奖评审委员会的专家组成也更具权威性,共聘请了省内各学科领域院士、教授、研究员等43名专家参与了成果奖的评审工作,这些专家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学术地位,专家的权威性较往年有所提高。

 

此次成果奖评选工作对提高吉林省学术水平,促进学科发展、科技进步和创新,发现和培养人才,及时评定和宣传学术成果,保护知识产权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吉林省科协会以此次评奖工作为抓手,总结经验,认真研究,改进方法,推广宣传,不断提高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的影响力和权威性,将成果奖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为推动吉林省科技事业和经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吉林省科协供稿 

 

博主简介:张连翔(1959-),大学文化,学士学位,无党派人士,辽宁省喀左县人。现任北方林业新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研发中心教授级高工(3级教授),学术委员会成员,兼任《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和《辽宁林业科技》两刊编委,《新农业》杂志园艺版编委,《中国林业网》和《新农村商网》林业科技(在线)咨询专家,中国林学会灌木分会委员,全国林业科技特派员。曾任辽宁省林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委会成员(1993-1995年)。主要从事应用生态及种群生态和数学生态学、森林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抗旱保水造林、困难立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林下经济、园林绿化、生物质能源林、经济林全生态经营和有机果业等的研究。取得科研成果13项,发明专利3项(2项正在申请中),编制辽宁省地方标准2项,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翻译和发表日文林业科技资料数十万字,主编专著2部、参编著作1部、参编论文集1部。

联系方式:zzllxx5168@126.com;13942112010;http://hi.baidu.com/zzllxx5168/home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86382-567489.html

上一篇:张连翔教授的一篇博文获科学博客大赛大奖
下一篇:张连翔教授主持的3项科研成果获辽宁省林业科学技术奖
收藏 IP: 60.22.11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7 18: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