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纯属学术讨论和善意提醒,无其它目的。
众所周知,强震孕育需要较长的时间过程,在其孕育过程中,会发生诸多大大小小的地震事件。这些地震事件是有内在联系的,单独拿某个地震事件说事,不会明白该震代表神马意思,是preshock、foreshock、mainshock或aftershock事件,依据目前的知识,专家没法识别。
看问题,要有系统观和整体观,不能就事论事,不能孤立地看问题[1]。
以昨天发生在辽阳的5.1级地震为例,辽宁地震局的专家说是主余型,按这种说法,以后该地区不会发生更大的地震,但依据何在?你们对强震孕育机制了解多少?
据统计研究(http://baike.baidu.com/view/4408615.htm),自公元1400年以来,以郯庐断裂带为中心200公里范围内共发生M8.5级地震1次,M7.0-7.9级地震5次,M6.0-6.9级地震11次。其中中段(沈阳-宿迁段)就发生8.5级地震1次,M7.0-7.9级地震7次。6级以上强震主要集中在郯庐断裂带中段。其主要地震有1668年7月25日8.5级徼莒县—郯城地震,1888年6月13日日渤海湾7.5级地震,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级地震。
这说明,至少自公元1400年以来郯庐断裂带一直在活动中,从来没休息过,何来“活化”一说。
海城地震后,海城地震区地震活动性一直活跃。远的事件不说,在辽宁岫岩(形象说法为郯庐断裂带东北段,严格的说法是郯庐断裂带中段)曾发生过1999年ML5.3级震群和2000年ML5.4级震群事件[2]。郯庐断裂带东北段早就开始显著性活动了,何止是昨天,又何止是近几年的事儿。
做科普,也得搞清楚基本概念,也得用长期的监测数据论证你的推论。科学家要严谨,信口开河的事儿还是不说为好。意大利地震学家获刑不就是因为对搞不明白的事儿,胡说八道而惹的祸吗?还不足以引以为戒吗?
请问专家们:
1、1975年海城7.3级地震与1999年ML5.3级震群、2000年ML5.4级震群事件和昨天发生的5.1级地震是什么关系?
2、1999年ML5.3级震群、2000年ML5.4级震群事件是7.3级地震的余震事件还是新一轮孕震周期内的事件?
谁能告诉我,是对还是错,问询南来北往的客。若能正确回答以上两个问题,您具有做地震知识科普的资格,否则建议您找人玩【剪刀石头布】的游戏去。
研究强震孕育机制及预测问题,必须知道强震孕育的开始时间和需要多大的空间区域。研究强震预测不能仅拿某条活动断裂说事,孕育一个强震需要一定的空间区域,一般来讲,震级越大,需要的空间区域越大,强震一般是多条活动断裂相互作用的结果。
强震孕育的时空区域到底是多大?这得根据活动断裂分布、地震目录数据和力学准则,去划分确定,得拿数据说话,不能靠拍脑袋猜测。
我们以中国及其邻区为例,开展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地震区是相互独立的,即每个地震区独立孕育自己的强震,与相邻的地震区无关。举例来说,海城地震区和相邻的唐山地震区毫无关联,更不用说日本3.11地震对郯庐断裂带有神马影响了。
举个例子,今天沈阳下雨了,碰巧日本东京也下雨了,这两者有关系吗?对全球而言,平均每3天会发生一个6.0级以上的强震,你能说这些强震们有联系吗?即使有,你得去证明之,不能生硬地往一起凑。
不管是地震部门的专家,还是非地震部门的专家,不管是做科普还是“辟谣”,必须是在对强震孕育机制有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必须得拿数据说话。本来做科普是好事,值得提倡,但若科普作家本人和地震专家们一样,水平半斤八两,对强震孕育过程不甚清楚,属于一知半解,靠这些不靠谱的“科普”会起到正确普及科学知识的作用吗?
做科普要慎重,做地震知识科普更要慎重,科学网对科普博文的精选也要慎重。
欢迎学术层面的有益辩论。
建议:博主们写科普类博文时,要有个主题,不要是一堆材料的堆砌。一篇好的博文得让别人学到点什么,如能给人以启迪就更好了。若属于无病呻吟、哗众取宠或吸引眼球以赚取点击量的博文,就没啥意思了。
参考
【1】秦四清,从盲人摸象的故事看“孤立型地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637763.html
【2】秦四清,今天发生在大连的3.9级地震代表神马意思?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651726.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20: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