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过长时期摸索,中国地震研究部门总结出了“长-中-短-临”的强震预测追踪工作模式。长期预报为10年左右,中期预报为2年左右,短期预报为3个月左右,临震预报为7天左右。无疑这种模式符合地震活动性动态变化的特点,对强震的预测必须进行长时间的动态追踪才可能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报。显然这种模式是科学合理的。
但在过去,由于对强震的孕育规律和机制缺乏清晰的认识,实际上这种“长-中-短-临”的强震预测追踪工作模式无法应用于实践,因为过去没有建立孕震系统的临界失稳力学准则。我们不知道一个孕震系统离临界点是远还是近,根据地震活动性监测无法知道距临界点还有多远。这说明,“长-中-短-临”的强震预测思想虽好,但“有劲使不出”,不具有实际可操作性。
现在我们建立的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及相关预测方法,解决了Benioff应变临界失稳准则问题,可以根据孕震区的地震活动性监测知道与临界点的距离,从而可实现“长-中-短-临”的震情追踪,若在结合电磁异常和动物异常等的辅助判断,实现强震的短临预报已不再是梦想,已具有可望而可及的实际可操作性。
扩展阅读: 长-中-短-临预测时间范围(科学上并无统一定义)
PETER BORMANN. From Earthquake Prediction Research to Time-Variable 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 Applications. Pure Appl. Geophys. 168 (2011), 329–366
Commonly accepted is a rough temporal classification of earthquake prediction. It distinguishes between
• long-term predictions (spanning decades);
• intermediate-term predictions (several month to years);
• short-term predictions (several days to weeks), and
• immediate or imminent prediction (less than a few days).
梅世蓉等,中国地震预报概论,北京:地震出版社,1993.
陈运泰,地震预测:回顾与展望,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9年第39卷第12期:1633-1658。
长、中、短、临地震预测的划分主要是根据(客观)需要、但却是人为(主观)地划分的,并不具有物理基础,界线既不是很明确,也并不完全统一。在我国,以数年至l0年、20年为长期;1年至数年为中期;数月为短期;数日至十几日为临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20: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