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天,有位“青椒”问我:在相近的加载条件(围岩应力、温度、加载速率等接近)下,保持软岩长期稳定所需的安全系数,是否比硬岩的高?
这既是个有趣的问题,也是个好问题,值得从原理上探究。鉴于此问题对岩石力学同行或有借签意义,故写就这篇文章。
根据裂隙岩样的三轴压缩实验过程曲线(图1.2),可将其变形破坏过程划分为5个阶段(Brace et al.,1966;Martin and Chandler,1994;张倬元 等,2009):
(1)裂纹压密阶段(OA):岩样中原有张开的结构面逐渐闭合,充填物被压密,压缩变形具有非线性特征,应力—应变曲线呈缓坡下凹形。
(2)弹性变形阶段(AB):经压密后,岩样由不连续介质转化为似连续介质,进入弹性变形阶段,该过程长短主要视岩性坚硬程度而定。
(3)稳定破裂阶段(BC):超过弹性极限以后,岩样内开始出现微裂纹,且随应力差的增大而发展。当应力保持不变时,破裂也停止发展。由于微裂纹出现,岩样体积收缩速率减缓,而轴向应变速率和侧向应变速率均有所增高。
(4)非稳定破裂阶段或累进性破裂阶段(CD):进入本阶段后,微破裂的发展出现了质的变化。在此阶段,即使加载应力保持不变,破裂仍会不断地累进性发展,即通常某些最薄弱环节首先破坏,应力重分布的结果又引起次薄弱环节破坏,依次进行下去直至整体破坏。体积应变在点C由收缩转为膨胀,该点为体积膨胀点,其对应的应力称为损伤应力或长期强度。
(5)峰后阶段(DE):岩样内部的微破裂面发展为贯通性破裂面。在此阶段,岩样承载力迅速降低,变形破坏继续发展,直至岩样被分离成相互脱离的块体而完全破坏。
图1 三轴压缩下岩样的变形破坏过程示意图(据张倬元等(2009)修改)
由上述简介知,自岩石体积膨胀点起,即使施加的荷载不再增加,破裂仍会自发进行,直至整体(宏观)破坏。因此,要保持岩石的长期稳定,施加到其上的应力不应超过长期强度。鉴于在实际应用中,实验结果一般给出峰值强度参数,故可定义峰值强度与长期强度之比为安全系数。当安全系数足够大时,可保证施加到岩石上的应力低于长期强度;这样,就能确保岩石处于长期稳定状态。
大量的岩石力学实验结果表明,在相近的加载条件下,硬岩的长期强度与峰值强度之比,通常大于软岩的比值。例如,不少实验结果给出:硬岩的比值约为80%,而软岩的比值约为50%。因此,从岩石力学原理上看,在相近的加载条件下,保持软岩长期稳定所需的安全系数,一般应比硬岩的高。
参考(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4: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