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牛顿、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等所代表的那些年代,学者取得卓越科研成果,凭的是高度智慧和不懈探索,而几乎不需什么科研项目和大量经费。
然而,时过境迁。譬如,过去做理论研究的学者,根据严密的逻辑推理导出方程大都能发表,但现在通常还需要实验验证才能发表。嗯,做实验是必须花钱的。除此,学者交绩效、带研究生、去野外考察、进行学术交流等,也需要一定的项目经费。由此而论,现代科研处于“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状态。当然,若花费少量国家经费或甚至自掏腰包做出了卓越成果,那么这样的学者乃真豪杰也,令人佩服之至。
科研项目有横向(往往被认为“低级”)和纵向(往往被认为“高级”)之分,但成果质量和价值并无此种之分,即无论做何种类型项目,只要科研成果能解决真问题,推动科技实质性进展,都是值得点赞的成果。
对绝大多数学者而言,项目是取得成果的经费保障,但项目立项不等于成果产出,更不能认为越高端的项目其潜在的成果质量和价值越高。在项目实施后,只有切切实实攻克了重大科技难题的成果(以被确认的重大科学发现和(或)技术发明为标志),才能被认为是卓越成果;反之,那些捡漏补遗、几乎原地踏步的所谓成果,乃鸡肋耳,不足为道。
遗憾的是,国家这些年立项了诸多高端项目,但鲜见以重大科学发现为标志的卓越成果,其主要原因在于:
(1)科学发现具有偶然性的特点,难以通过高端项目“砸”出来。
(2)按以前“五唯”政策选拔出的“帽子”人才把持者高端项目,但其大都缺乏领航团队凝练和解决关键科学问题的能力。
鉴于此,建议以不唯资历而唯能力标准,主管部门和(或)“伯乐”推荐那些具有开阔科研视野和强大洞察力与创造力的学者,担任高端项目的主持者。
不过,高端项目对产出高技术成果大概有效,因为高技术的研发往往涉及众多环节,通常需要一批不同专业的科研人员在大量经费支持下协同攻关。
以上分析说明,对以基础研究为主、以科学发现为宗旨的国家项目,不宜设置高端项目,而宜像撒胡椒面一样全面布局中低端项目;即使非要设置高端项目,则项目主持者须符合上述标准。
不少“帽子”人才过于贪婪,以近乎相同的申请争抢更多的项目,让自己和团队疲于奔命;然而,其并未把大块时间用于钻研,故只能做出鸡肋成果。我团队如何对待项目申请呢?在此,简单写两句吧,或许对别人有所启示。自2009年以来,我团队专注于锁固段脆性破裂行为以来,已几乎放弃了横向科研项目,主要依靠纵向项目(以实验揭示锁固段损伤机制和锁固段之间的力学作用为目的)维持团队运行。我团队本着“够用”原则决定是否申请项目,即项目经费够用了,就不再申请新项目,这样可保障团队成员的精力聚焦于科研攻关。我很清楚,项目经费源于人民的血汗钱,应尽量做到物尽其用,如此才能问心无愧。
相关:
如何甄别杰出人才?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218139.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8: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