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学者该如何对待工作的“硬伤”呢? 精选

已有 8196 次阅读 2022-3-9 18:04 |个人分类:建言献策|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诚然,学者通过论文、专著、博文等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时,起码当时觉得自己的工作靠谱。然而,人的知识和思维都有局限性,即在研究某问题时,可能思考角度过于狭窄、可能忽视了有关的基本原理、可能推理不够严谨等,由此导致自己的观点有缺陷甚至认识存在根本性错误——“硬伤”,这是学者探索之路上的常态。由于一般性的缺陷容易发现和弥补,故本文侧重谈“硬伤”。

“硬伤”主要源于研究中未基于、未考虑或无意中违背了公认的科学原理。譬如,在非均匀岩土介质中,应力转移幅度和应力波传播随距离快速衰减是公认的科学原理;学者研究地灾事件的关联性时,若忽视了该原理,势必得出不靠谱的认识。

鉴于此,对“硬伤”的纠错机制至关重要,这可避免自己少走弯路,从而事半功倍取得突出成果。纠错机制主要分为两种:其一是通过自己深度思考猛然醒悟,察觉到“硬伤”;其二是通过别人的质疑和批评促进自己反思,认识到“硬伤”。

学者在某一问题上投入过大时,往往陷入牛角尖而不能自拔,其自觉认识到“硬伤”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此,其他学者针对此的理性批评就显得十分重要,其或能使被批评者恍然大悟。为何要强调理性呢?这是因为“创造和理性是科学知识增长的两大动力,而理性原则又是学术批评的规范(英国哲学家波普尔语)。” 因此,批评他人的学术观点时,必须坚持理性原则,不可意气用事——武断的、情绪化的贬斥或褒扬。

我国不少学者有“明哲保身”的习惯,即使察觉到某学者工作的“硬伤”,往往沉默不语。这种不良习惯对学术进步有百害而无一利,因为理性学术批评是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实现学术进步的重要途径,即通过理性学术批评才能去伪存真、明辨是非、发现真理。

当批评者指出被批评者工作中的“硬伤”时,后者应本着“忠言逆耳利于行”之告诫,先以理性对待,即若属实应虚心承认而不应饰非掩过,并感谢前者;进而找出解决“硬伤”的办法,以便在后续研究中修正自己的见解、改进自己的假说。这样的话,自己不但不会丢“面子”,反而会因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赢得同行的赞赏,这是因为批评者和被批评者有着一个共同的目的——通过创造与甄别优秀的学术成果促进学术发展与社会进步。

在锁固型滑坡和地震物理预测研究中,我们始终遵循着基本岩石力学原理与物理学原理(如能量守恒原理),因而我们建立的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未有“硬伤”,但初期存在一些缺陷。我对待学术批评历来持开放和欢迎态度,因为“谦听则明、偏信则暗”嘛。我清楚地记得,有一次自己和几位资深学者交流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时,某女学者指出了自己工作的缺陷:CBS比和剪切应变比的关系应通过裂纹扩展过程沟通,而你通过地震效率并假设其对同一个锁固段为常量沟通,这缺乏严格的物理依据啊。我答曰:您说的对,我接受批评;对这事儿,我们早就知道,但尚未想出高招儿,以后会用物理依据充分的方法解决。后来,我们妥善解决了该问题,使得该理论进一步完善。为此,我专门向她汇报了我们解决该问题的方法,请她吃饭表示感谢,并在逢年过节时向她致以亲切问候。

在某地学大刊微信群,我根据基本岩石力学原理和实证,指出了几位学者研究地震机理时存在的缺陷或“硬伤”,经交流后其很快认识到了这些问题,对我表示了谢意,还说以后要加强互动,这才是对待理性学术批评的正确态度。

在和不少学者的交流中,我留意到一种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学术水平越高的真学者,越有涵养和风度,越易从善如流;反之,则不然。这是为什么呢?或许元芳知道,呵呵。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合格的学者,要善待他人的理性学术批评,还要善于自我批评,这样才能扬长避短从而规避学术之路上的陷阱,从而有助于自己在有生之年做出突出成果。

参考(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328725.html

上一篇:矿震之间的关联性
下一篇:基金本子“瘦身”好
收藏 IP: 59.109.151.*| 热度|

18 郑永军 晏成和 吴斌 何应林 梁洪泽 杨正瓴 冯新 陈新平 王安良 黄永义 卜令泽 郑强 王茂清 贾玉玺 璩存勇 姚伟 苏德辰 王少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4: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