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矿震之间的关联性 精选

已有 7081 次阅读 2022-3-7 09:28 |个人分类:建言献策|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我培养的一位博士,凭优异业绩去年拿到了海外优青,34日从外地专程来京看我。那天晚上,十多位学生、同事与朋友和我一起欢聚一堂,共话桑麻。席间某同事对我说:你的亲学生成长了、有成绩了,看把你乐的。我答曰:其他老师的学生虽不是我的亲学生,但取得了好成果,我也同样高兴;我们这一代人正在逐渐老去,不久将退居二线,若年轻人接不上,事业何以发展呀?

闲话就此打住,回到正题。

采矿过程中的岩爆、岩崩、片帮、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塌陷、采空区塌陷、顶板冒落、涌水突泥等,都属于矿山灾害(简称为矿灾)。其之所以发生,是由于在应力作用下,围岩被损伤至其断裂点(一般为峰值强度点)而失稳。

一般说来,自地球内某些部位岩石(如断层中的锁固段和非锁固段)的裂纹起裂点起,就开始破裂,每次破裂会产生应力降释放弹性应变能——地震,只不过在断裂时释能较大从而震级较大而已。当然,若破裂事件规模很小,即震级很小,可能不被地震台网记录。

上述矿灾在孕育过程中和发生时一般能产生或伴随有矿震。注意矿灾通常指围岩失稳(断裂)引起的灾害,此时矿震震级较大。我国矿震的震级一般不超过4级,大多数矿震不超过3级,其中某些能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最近,看了篇文献【1】,说根据统计分析认为相距甚远(>5km)的矿灾或矿震事件之间通过“应力扰动”有关联,出现丛集现象。如果说相距较近,从力学作用上看确有可能;但相距这么远,不大可能啊。我虽觉难以置信,但质疑也得理性啊。

的确,沟通这些事件之间联系的抓手是应力。那么,某事件一旦发生,对下一次事件的应力作用怎样呢?这存在三种作用,其一是静态应力作用,其二是动态应力作用;其三是两者的耦合作用。诸君呐,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听咱慢慢道来。

1、近场的静态应力作用

如上所述,在原岩应力(自重应力与构造应力)和采掘应力作用下,巷道围岩每一次破裂(矿震)都会因应力降产生应力重分布(静态应力作用),导致某些部位应力升高——应力集中,而某些部位应力降低;这些部位统称为应力影响区。一次矿灾(如顶板冒落)发生后,若应力转移给邻区的幅度大,则导致其应力集中程度高;若应力水平达到了断裂点,可能需要扰动触发而失稳;若超过了断裂点,则能直接造成其失稳。影响应力转移幅度的因素很多,其中传播距离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众所周知,静态应力在含有大量节理裂隙、断层的岩石中传播时,随距离增加是快速衰减的。譬如,文献【2】指出,静态库仑应力一般随着距发震断层距离倒数的3次方而迅速衰减。由于其衰减很快,主要表现为近场作用,即应力影响区的范围受限;换句话说,超出该范围,可认为其外的岩石所处应力状态已十分接近原岩应力,即其基本不受应力重分布影响。容易理解,应力集中区(部位)可能再次破裂产生下一波地震,如某次较大地震后附近的后续地震(震群)。文献【3】对多个震例的研究表明,震级越高,通过静态库仑应力触发地震的距离(震源之间距离)也越远;震级5.5-8.1地震相应触发的后续地震多“丛集”于5-50km范围内。文献【4】通过实测和分析指出,采煤工作面对掘进工作面发生矿震的最大影响距离(即静态应力最大影响范围)为750m,这是迄今为止我看文献所能找到的最大距离值。

上述研究给我们以启示:(1)破裂事件越小,静态应力影响范围越小;(2)对不超过4级且震源深度较浅的矿震(破裂事件),虽然我目前不能给出具体的静态应力影响范围数据,但其应远小于5km(上述5.5级地震对应值)。

再回到矿灾或矿震事件上来。根据以上分析,可认为相距甚远(>5km)的事件,不可能通过静态应力作用产生关联。

2、远场的动态应力作用

地震波通过某一区域时产生的即时瞬态应力变化称之为动态应力。由于动态库仑应力一般随着距发震断层距离倒数的1.66次方衰减【5】,其比静态库仑应力衰减要慢得多,这意味着其在远场的作用不可忽视。然而,根据附录的计算结果,一次4级地震在距震源5km处产生的动应力变化很小,只能视为应力扰动。我们知道,应力扰动只有在围岩处于临界状态(断裂点)时才可能起作用导致其失稳(矿灾);否则,可忽略其作用。再者,对某一个矿山的某一开采区而言,采掘应力扰动远大于远场应力扰动;因此,与其说远场应力扰动触发了下一次矿灾,不如说近场采掘应力扰动触发了下一次矿灾。

3、两者的耦合作用

由对前两者的分析知,无论是静态应力作用,还是动态应力作用,均重在近场,故两者的耦合作用也如此。嗯,“舍近求远”不可取也。

综上,因未考虑应力传播随距离衰减这一客观规律,故文献【1】宣称的“相距甚远(>5km)的某些矿灾或矿震是丛集案例”乃无稽之谈。

其之所以得出这样的认识,是因为:研究区范围越大,包含的矿山越多,发生的各种灾害事件也越多(尤其是2000-2006年间的小煤矿,因开采力度大且安全管理措施跟不上,不时会出事儿),故越能找到几次时间上相近的事件。我认为此乃巧合耳,因为作者未提供物理依据确认其有内在关联(因果关系)。

如果缩小统计范围,虽然灾害事件相对较少,但由于事件空间距离越近越可能存在强力学作用,似乎这些事件都应以丛集方式发生,这是合理的推断。然而,文献【1】的统计分析结果为“煤矿灾害较少,丛集现象极少”。这种不一致性再次表明,其发现的事件丛集现象仅限于统计层面,而并非是客观事实。

众所周知,即使统计分析得到事件之间的相关性很好,也不能认定事件间存在因果关系;如果相关性很差,更谈不上因果关系。文献【1】的统计结果是“近一半的灾害事故呈现丛集特征”,这说明相关性不好,更遑论“丛集现象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总之,利用统计分析结果推断事件的因果关系具有强非确定性,据之难以得出可靠结论。只有从事件之间的内在本质联系(机理)出发,再结合数据分析佐证,才能得出较为可靠的结论,这才是正确方法。

历经长期探索,人们已认识到某矿山某处较大的矿震发生前,其附近确有较小的矿震丛集现象【8】。因为这些矿震发生在同一个块体,应力转移仅在其内进行,故这样的认识靠谱。根据岩石力学原理,自岩石的体积膨胀点起,由于裂纹的自发联接和贯通,开始出现破裂事件的显著丛集现象;当断裂时,大破裂事件发生(图1)。这在原理上能被清晰地解释。

image.png

图1 天然闪长岩试样应力-应变-AE能率曲线【9

C点为体积膨胀点或损伤应力点)

至于矿灾或矿震和天然地震是否有内在关联?若看懂了上述内容,就知该如何看待了。

地质事件的演变主要牵涉到物理过程,掌握其演变机理和规律需要丰富的地学和力学知识以及物理学思想。鉴于此,有志于攻克地质难题的学者,需融会贯通之,才能拥有挑战难题的知识储备;否则,眼高手低,徒劳无功矣。

撰写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剖析具体事例提醒诸君:科学探索之路上陷阱密布,须小心提防。为尽量做到此,应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素养,扩大知识面,多和高手交流。

附录

因为目前尚无非常可靠的方法准确计算动应力随传播距离的衰减,不得已只能采用估算方法。

若把破裂源(震源)简化为圆形区域,且参考文献【5-6】的研究,则动应力降与传播距离的关系可粗略表达为:

Dsd=Dsd0(a/r)b

式中,Dsd0为震源处的动应力降,r为距震源的距离,a为装药源半径或破裂源半径,Dsd0r处的动应力降,b为衰减系数。当震源为爆炸时,b=3;为地震时,b=1.66。根据文献【7】的研究,较大地震的Dsd0通常约为1-10MPa

若一个半径为10m的圆形顶板(相当于跨度20m,在实际中不算小)冒落,顶板断裂时相应的矿震为4级(取Dsd0=1MPa),则在r=5km时,Dsd=3.31×10-5MPa。这说明在震源处1MPa的应力变化,传播到5km时引起的应力变化为3.31×10-5MPa。如此小的应力增量,相当于微小的应力扰动。只有在顶板处于临界状态(位于峰值强度点),该扰动才可能导致下一次顶板冒落;否则,绝无可能。

参考

【1】陈波.中国煤矿灾害与地震活动时空分布丛集特征的初步研究[J]. 地学前缘, 2016, 23(3):156-169.

2Steacy S, Nalbant S S, Mccloskey J , et al. Onto what planes should Coulomb stress perturbations be resolved? [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2005, 110(B5).

3】王璞, 王成虎, 武志德,等. 基于案例分析的库仑应力变化触发地震机理探索[J]. 地震工程学报, 2019, 41(4): 1006-1014.

4】李铁张建伟吕毓国周澎乔中栋陈双虎采掘活动与矿震关系[J].煤炭学报,2011, 36(12), 2127-2132.

5Lay T, Wallace T C. Modern Global Seismology [M]. Academic Press, 1995.

6】陈文昭, 刘夕奇, 李斌. 岩体爆炸应力波衰减规律的颗粒流数值模拟[J]. 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030(001):118-123.

7Kanamori, H. Energy Budget of Earthquakes and Seismic Efficiency [M]. Academic Press, 2001:293-305.

8】蔡明华.常村煤矿矿震时空分布规律分析研究,2020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0/0601/6050134123002204.shtm

9】高子兴, 夏冬, 杨意德,. 基于声发射监测的含水岩石动态损伤演化过程试验研究[J]. 采矿技术, 2018, 18(1):51-55.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328354.html

上一篇:自我质疑至关重要
下一篇:学者该如何对待工作的“硬伤”呢?
收藏 IP: 59.109.151.*| 热度|

10 郑强 晏成和 罗春元 杜学领 苏德辰 杨正瓴 黄永义 郑永军 宁利中 王少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IP: 114.243.227.*   鍥炲 | 璧� 璧� +1 [2]鑻忓痉杈�   2016-1-31 12:08
濂戒箙鏈湅鍒扮湡鐨勫啺鑺变簡銆�
鍥炲  锛� 涔熻瀹堕噷鏄弻灞傜獥鎴凤紙涓嶆槸鍙屽眰鐜荤拑锛夛紝绐楁埛鍜岀獥鎴蜂箣闂存湁绌猴紙鍐凤級姘旓紝鍛ㄥ叚鏅氫笂鎴戝張鐓ズ瀛愶紝楗悗鍙堢啲姘存灉姹わ紝褰㈡垚浜嗗皬鐜鐨勬箍姘旓紝鍦ㄦ皵娓╀綆鐨勬儏鍐典笅锛岄€犲氨浜嗗皯瑙佺殑浣嗘槸鐪熸鐨勫啺鑺便€�
2016-2-2 09:131 妤硷紙鍥炲妤间富锛� 璧� 璧� +1 | 鍥炲
鍥炲  锛� 鍦ㄦ垜瀹朵笢鍑夊彴锛屽啲澶╁ぉ姘斿ソ鐨勬椂鍊欙紝澶槼鍒濆崌锛屽湪鐧界儫鐨勯櫔浼翠笅锛岄殧鐫€鍙屽眰绐楁埛锛岃兘澶熸媿鐓у嚭涓や釜鎴栬€呮洿澶氱殑澶槼銆�
2016-2-2 09:192 妤硷紙鍥炲妤间富锛� 璧� 璧� +1 | 鍥炲
IP: 112.226.128.*   鍥炲 | 璧� 璧� +1 [1]鍚曟椽娉�   2016-1-31 11:29
鐪嬪埌杩欎簺鍐版櫠锛屾兂璧蜂簡宀╃煶涓殑寰堝鏅朵綋缁撴瀯锛�
鍥炲  锛� 鍚曡€佸笀涓嶆劎鏄湴璐紙鍦扮悊锛夊瀹躲€�
2016-2-2 09:201 妤硷紙鍥炲妤间富锛� 璧� 璧� +1 | 鍥炲

1/1 | 鎬昏:2 | 棣栭〉 | 涓婁竴椤� | 涓嬩竴椤� | 鏈〉 | 璺宠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2 21: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