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方面,我们面临着诸多亟待突破的科学难题;另一方面,因为低垂的果实几乎已被摘完,留给我们的都是越来越难啃的硬骨头了,即科学突破的难度日益增大。为加速认识未知世界从而尽早为人类造福,需要科研人员在科学探索道路上“疾走”以做出重大的科学发现;只有做出了这样的成就,科研人员才能从默默无闻的小人物“飞升”为大师。
为什么在科学探索道路上需要“疾走”呢?这是因为“自然科学研究是竞争性的,在科学研究中只有第一名,没有第二名。”诚然,学科领域的深挖和拓展需要后来者的应用和延伸,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有些科研人员量力而行做“从1到N”的工作,也无可厚非。然而,“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夺冠的科研人员不是真英雄。当学界论真英雄时,关注的往往是原创者所做出的“从0到1”工作。从历届诺奖看,其颁发对象就是这类原创者,即使后人做出了更好工作,也往往与诺奖无缘。
纵观科学史,诸多科学大师在做出重大科学发现前,几乎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其之所以成为被世人敬仰的科学大师,是因为其取得了伟大的科学成就。譬如,我们知道牛顿,是因为F=ma; 我们知道爱因斯坦,是因为E=mc2;我们知道居里夫人,是因为发现元素钋和镭;我们知道门捷列夫,是因为元素周期表;我们知道魏格纳,是因为大陆漂移说;……。这些大师不但在学界被广为传颂,而且被众多普通民众称道。尽管诸多科研人员经努力奋斗后能成为大师的仍是极少数人,但不努力奋斗则没有成为大师的可能。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样的道理,无人不懂;但何去何从,智者自有决断。
科学研究是异常艰辛的智力劳动,只有全身心投入、长时间潜心探索,才有可能取得突破。即使再有天赋的科研人员要想取得载入史册的成就,都需要付出足够的时间成本。换句话说,科研人员要“疾走”成功,需要以下功夫慢慢“磨剑”为前提,正所谓“慢工出细活”、“把拳头收回来再打出去更有力”。因此,只有科研人员把大块时间用于深度钻研科学难题上,一旦灵感光顾茅塞顿开时才可能做出原创成果;反之,若把大块时间用于内卷化的鸡毛蒜皮工作上,虽可多快好省地挣得名利,然只能出些“鸡肋”成果。
有志科研人员要想“飞升”为大师,须善于瞄准且从事第一流的工作。何谓第一流的工作呢?诺奖得主本庶佑先生给出了解答:“做别人从没有做过的工作,或力争将现有的定论推翻。”第一流的工作又可称为外卷化工作,即在“无人区”开疆拓土,在攀登科学高峰过程中攻坚克难。有志科研人员只有瞄准且从事这样的工作,才可能做出一流成果,从而才能成就“飞升”为大师的愿望。人这一生,十分短暂。作为有志向、有抱负的科研人员,与其碌碌无为一生,不如奋起争先做出这样的成果,为子孙后代留下念想。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4: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