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青年才俊要自觉提升自己的创造力 精选

已有 17049 次阅读 2020-8-24 10:51 |个人分类:建言献策|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青年才俊, 创造力

过去,听说过青年才俊这个靓词,但不太明白其内涵。最近,参加了某学术讨论会,除了增长见识外,也终于明白了青年才俊的内涵,即青年才俊是指发表过高大上SCI论文且拿到“帽子”的“青椒”。

这些年,我接触过不少青年才俊,其大都具有留学背景,掌握了发表SCI论文的“诀窍”且发表过高大上论文,以此拿下了“优青”、“杰青”等诸如此类的“帽子”,获得了无数人的艳羡。

那么,其发表高大上论文的“诀窍”是什么呢?一是跟风模仿、追踪热点,为洋人提出的原理、理论、方法等背书,能发权威期刊论文;二是借助从国外买来的高精尖仪器,做微结构分析方面的实验,根据“所见即所得”现象得到结论,然后延拓下和某种地质现象挂钩做些推论,这样容易得到审稿人的首肯,能发NI论文;三是根据小时空尺度地质对象得到的调研结果,与某种大时空尺度地质对象演化硬性结合,得到牵强附会但有趣的结论,以此撰写论文有时能发表在NS期刊。

好奇的吃瓜群众可能会问,论文发表能力强的青年才俊,其创造力也强吗?

根据我的观察与分析,两者并非正相关关系,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两者没几毛钱关系。以下仅举两例:

我评审过多位青年才俊的项目申请本子,从内容方面看,大都未凝练出关键的科学问题,几乎未体现突破或解决某难题的新学术思想和可行高招儿,基本上是围绕高精尖仪器展开,想以此有所新发现,但决定能否实现突破的是“人”而不是“物”,想靠一两件“新式武器”找到突破口往往无济于事;从写作质量看,表达不严谨、病句、结构松散等比比皆是,令人抓狂。

从我和青年才俊面对面学术交流的情况看,其通常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一知半解、对问题的认识浮于表面,几乎找不到万变不离其宗中的“宗”,回答问题常以“弯弯绕”为特点不能直奔主题,等等。这均反映出其逻辑推理能力和洞察力未达标,令人严重怀疑其创新能力。

在长期畸形的科研评价政策驱动下,青年才俊成长初期追求多发高大上SCI论文为解决生存问题,倒也无可厚非。然而,在基本解决了生存问题后,仍然为论文而论文,就不得不怀疑做科研的动机了。

国家培养一个青年才俊不易,自己也决不能与“高级科研民工”划等号,在有生之年不做出点实实在在且引以为豪的贡献,岂不汗颜!青年才俊在基本解决生存问题后,应凭着好奇心和兴趣,着力突破或解决科学与技术等领域的关键问题,提出高创新性乃至原创性原理、理论、方法等,以推动科技发展,从而造福人类社会。问题有大小、有难易,每个人应根据自己的能力量力而行。为突破或解决问题只要尽力了,哪怕功亏一篑,甚至完全失败,告诉别人此路不通,也是可借鉴的贡献,仍值得尊敬。

科研是比拼人类智慧的舞台,包括青年才俊在内的科研人员要让同行发自内心地尊重自己,得看其做出了什么样的工作。为此,要争当科学原理、科学理论、新方法与新技术的首创者。这样的工作往往源自于“软件”——科研人员的奇思妙想,而非“硬件”——高精尖仪器的支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247650.html

上一篇:博客访问量600万随感:写博文与做科研
下一篇:营造鼓励研究生提问的学术氛围
收藏 IP: 59.109.151.*| 热度|

54 武夷山 卜令泽 刘立 张卫杰 郑永军 王安良 李毅伟 晏成和 贾丙辉 檀成龙 王军军 王庆浩 吴斌 张亮生 曾杰 丰成君 孟利军 杨正瓴 吴鹏飞 姚志洪 白冰 黄玉源 李士成 王琛 钟定胜 朱良君 唐小卿 白龙亮 胡大伟 黄永义 徐绍辉 张启峰 王喆 陈新平 冯广达 梅钢 陈波 吕延钊 高友鹤 张占辉 张坤 陈百利 孙宝玺 张波 周阿洋 杨金波 姚远 郑强 罗春元 孙颉 张志镇 帅凌鹰 李庆宁 姚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19: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