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7月4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强震区滑坡崩塌灾害防治技术方法研究”项目启动会以腾讯视频会议形式召开。
在会上,某主管领导强调:“在项目目标方面,研究成果需要遵循“看得见、用得上”的评价标准,突出研究成果的展示度和实用性,形成研究亮点;在组织管理方面,将项目组织管理权限下放到项目负责单位,实施项目负责人责任制,由项目负责单位和负责人统筹调度研究经费,集中参研单位优势资源实现科研成果的重大突破。”
在之前的专项考核指标评审会上,专家一致建议:“要大幅减少论文、专利数量,论文也不要强调SCI/EI,要把解决科技难题、产出实实在在的创新成果放在首位。”
在我看来,这是国家出台科研评价新政后实施的又一次“脱虚向实”落地举措,这有助于科研人员以攻克科技难题为目标,做出卓越成果。
对任何科技难题,只有未解决和已解决之分,而与研究成果发表的载体无关。因此,衡量科研人员工作价值的金标准,不是论文相关指标(如刊物影响因子、被引次数、ESI排名等),而是在解决难题的征程上贡献了什么想法、原理、理论、方法、技术。除此,无他。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真正的重大科技成果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重大科技成果要落地,离不开扎实的科研,这必然要求科研人员“脱虚向实”。长期以来,我国学界以唯论文和唯论文相关指标论英雄,直接导致了不少科研人员急功近利——热衷于蹭热点跟风、走捷径发论文,而鲜于静心攻坚克难。是啊,论文数量、引用率都可以在短期内人为提高,而唯独以新原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为标志的论文质量,不可能在短期内提升,其需要科研人员长期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才可能实现。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9 23: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