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在南方科技大学学术交流随记 精选

已有 8469 次阅读 2019-12-5 09:10 |个人分类:热点关注|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南方科技大学, 学术交流

应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高科老师的邀请,我们一行两人在122日乘机抵达深圳进行学术交流。刚下飞机,感觉进入了夏天,感叹深圳很热情,貌似欢迎我们的到来,呵呵。

晚上我们和在深圳工作的某位大学同学及其家人,共进晚餐。餐间气氛热烈,相谈甚欢,喝着同学带来的压箱底的好酒,回忆起了难忘的大学岁月。由于我酒风正来者不拒,再加之心情好,一不留神又喝高了。

3日吃过早餐后,高老师陪同我们在校园内观光,边走边介绍。校园很美,有山有水的静谧环境适合搞科研和教学。在闲聊时,我们了解到地球与空间科学系近几年新进的老师以年轻人居多,大都是在国外拿到了学位、发表了高大上文章回国的。他也感叹到:在国内人头不熟,拿项目不易,由于几年后面临着“非升即走”的考核,鸭梨山大哦。记得前几天我和某同事聊天时,同事也说到“在国内,不管是年轻人还是中老年人,诸多搞科研的压力都很大,这都是科研评价体系不合理惹的祸。”是啊,要让科研人员做出高创新性成果,得有一个让大部分人“坐得住冷板凳”的科研环境。如果其为了生存到处奔波,缺乏时间深度思考“最根本的问题”,不可能有神马重要突破。

3日下午4时,开始正式的学术交流。我做了《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的学术报告,围绕着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标志性地震预测方法、标志性预震预测方法、可预测地震事件类型、地震产生机制、地震危险性评估新方法、剖析地震“疑难杂症”,大概讲了1个小时,讨论了约半小时。在开场白时我说道:“感谢大家的光临和高老师的邀请。你们是‘正规军’,我们是‘游击队’,我们是抱着学习交流的目的来的。我实话实说,我从未想到我的科研生涯会与地震沾边,但由于在2009年研究滑坡预测问题时的一个偶然发现,在好奇心驱动下想在地震预测方面试试,结果越试越好玩,上了地震预测这个‘贼船’十年没下来。”参会的老师大都为有留学背景的年轻人,来的研究生长期受TA们的影响,其对新观点的接受能力强。在讨论环节,没人质疑我们理论和原理的可靠性,主要聚焦于方法方面,如数据处理、主震识别等,我一一做了解释。他们几乎一致认为:我们的工作为解决地震预测科学难题提供了新的途径,具有良好的前景。

通过这次学术交流,增强了“正规军”和“游击队”的了解,互通了对地震产生机理的认识,为以后可能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适当的学术交流对科研人员促进思考、激发灵感、开阔视野、掌握新知、避免闭门造车,是必要和有益的,即所谓“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流后我们就有了两个思想”。思想多了,其中某个思想或碰撞产生的新思想,有可能成为打开某难题瓶颈的“金钥匙”,进而一通百通。

以下为学术海报:

image.png

image.pn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208842.html

上一篇:什么样的断层会出现蠕滑/黏滑现象?
下一篇:每年一个诺奖,日本靠的是顶级刊物论文吗?
收藏 IP: 59.109.144.*| 热度|

26 郑永军 苏德辰 刘立 周健 吴斌 史晓雷 吕泰省 武夷山 杨正瓴 尹庭昌 强涛 周忠浩 刘山亮 蒋敏强 刘鹏飞 张士宏 罗鸿幸 李永涛 黄育和 檀成龙 吴晓娲 周春雷 张志镇 丰成君 郁志勇 付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9: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