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高科老师的邀请,我们一行两人在12月2日乘机抵达深圳进行学术交流。刚下飞机,感觉进入了夏天,感叹深圳很热情,貌似欢迎我们的到来,呵呵。
晚上我们和在深圳工作的某位大学同学及其家人,共进晚餐。餐间气氛热烈,相谈甚欢,喝着同学带来的压箱底的好酒,回忆起了难忘的大学岁月。由于我酒风正来者不拒,再加之心情好,一不留神又喝高了。
3日吃过早餐后,高老师陪同我们在校园内观光,边走边介绍。校园很美,有山有水的静谧环境适合搞科研和教学。在闲聊时,我们了解到地球与空间科学系近几年新进的老师以年轻人居多,大都是在国外拿到了学位、发表了高大上文章回国的。他也感叹到:在国内人头不熟,拿项目不易,由于几年后面临着“非升即走”的考核,鸭梨山大哦。记得前几天我和某同事聊天时,同事也说到“在国内,不管是年轻人还是中老年人,诸多搞科研的压力都很大,这都是科研评价体系不合理惹的祸。”是啊,要让科研人员做出高创新性成果,得有一个让大部分人“坐得住冷板凳”的科研环境。如果其为了生存到处奔波,缺乏时间深度思考“最根本的问题”,不可能有神马重要突破。
3日下午4时,开始正式的学术交流。我做了《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的学术报告,围绕着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标志性地震预测方法、标志性预震预测方法、可预测地震事件类型、地震产生机制、地震危险性评估新方法、剖析地震“疑难杂症”,大概讲了1个小时,讨论了约半小时。在开场白时我说道:“感谢大家的光临和高老师的邀请。你们是‘正规军’,我们是‘游击队’,我们是抱着学习交流的目的来的。我实话实说,我从未想到我的科研生涯会与地震沾边,但由于在2009年研究滑坡预测问题时的一个偶然发现,在好奇心驱动下想在地震预测方面试试,结果越试越好玩,上了地震预测这个‘贼船’十年没下来。”参会的老师大都为有留学背景的年轻人,来的研究生长期受TA们的影响,其对新观点的接受能力强。在讨论环节,没人质疑我们理论和原理的可靠性,主要聚焦于方法方面,如数据处理、主震识别等,我一一做了解释。他们几乎一致认为:我们的工作为解决地震预测科学难题提供了新的途径,具有良好的前景。
通过这次学术交流,增强了“正规军”和“游击队”的了解,互通了对地震产生机理的认识,为以后可能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适当的学术交流对科研人员促进思考、激发灵感、开阔视野、掌握新知、避免闭门造车,是必要和有益的,即所谓“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流后我们就有了两个思想”。思想多了,其中某个思想或碰撞产生的新思想,有可能成为打开某难题瓶颈的“金钥匙”,进而一通百通。
以下为学术海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5: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