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报告、看论文、看本子、看新闻时,诸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这些热词频现,整的咱都审美疲劳了。
记得今年4月份的某一天,有一拨“青椒”准备申请“滑坡灾害”方面的专项项目,让咱出点招儿。咱一听到这个项目申请竟然涉及“人工智能”就不爽,立马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人的智能基本上一代不如一代了,依托在其上的‘人工智能’更没啥指望,研究滑坡灾害预测预防,得首先凝练出关键科学问题,‘人工智能’能做到吗?”童鞋们听完,发出了会意的笑声。
当然,也不能说“人工智能”无用武之地,对于某些有一定规则但计算量大的东东,如下围棋、象棋等,其比较好使,是其强项。然而,对于需要依靠人的智慧寻找自然规律的东东,如大地震孕育规律,其难以施展功力。
不信,看一个例子,图1是条应力应变曲线,把峰值强度点前的数据给你,你用“人工智能”试试,能模拟出峰后随应变增长,应力不升反降的趋势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嗯,对任何方法,得掌握其长处和短处,才能有的放矢啊。
图1 应力应变曲线示意图
科学家伙的一个重要使命是探索隐藏在“黑暗”中的自然规律,这需要逻辑推理与灵感的强力支撑才可能实现。换句话说,其能否实现主要取决于人的智慧,而“人工智能”顶多是个帮手而已,没那么传说中的牛掰。
我国学界历来喜欢跟风,例如当年“神经网络”热的时候,国内学界紧跟不舍,在诸多领域均得到了“广泛应用”,发表了不少高大上的论文,取得了不少“糯酱”级成果,呵呵。现在回头看,这些所谓的成果大都可有可无,因为制约许多学科发展的“瓶颈”问题依然存在。
任何学科取得重要进展的标志,是突破或解决了本领域一个或几个关键的科技难题,这靠跟风不行,靠模仿也不行,得靠科学家伙另辟蹊径的卓越智慧才有可能实现,而这决不是一蹴而就滴,通常需要“十年磨一剑”。
写到这里,不知怎么突然想到了曾经的一句网络热词“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2: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