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我国科技界亟需启动“质疑”之风气

已有 4944 次阅读 2018-6-7 09:33 |个人分类:热点关注|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学术质疑

大家晓得,质疑精神是最重要的科学精神之一。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双南【1】说:“科学的进步和创新离不开质疑,从牛顿的经典力学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每一个重大科学理论的诞生都不是自然演化出来的,而是伴随着新理论对旧理论的质疑,甚至伴随着激烈的争论和冲突。可以说,没有观点的碰撞,难以擦出真理的火花。

但在中国科技界,似乎缺乏这样的习惯。大家讲究中庸之道,讲究以和为贵,在潜在的气氛中对批评和质疑是不鼓励的,因为这样会“伤和气”。张双南认为,这并非中国科技界独有的问题,而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使然。

张双南说的太好了,目前我国科技界普遍缺乏质疑精神,你若指出某些人的学术观点或对某一问题的认识有问题,按理说被质疑者应感谢你才对,因为这样可加深对某问题的理解且改进认识程度,但实则不然,人家往往觉得你是“另类”,感觉“不舒服”,以后会把你排斥在外。

记得N年前,那时我年轻气盛,在某些大牛导师的博士生答辩会和博士后出站报告会上,我火力全开,直截了当地说这个认识错了,那个概念不对,这个力学公式建立的前提条件不成立”,让导师觉得很没面子,结果是以后答辩再也不找我了

在学术会议上,基本上没有提问环节,偶尔有机会问个稍有难度的问题,大牛常 “挂黑板”,事后听人说“大牛很恼火,后果很严重” 。以后再有学术会议时,会被认为是不受欢迎者”。

就我个人而言,每次我做学术报告时,我都这样说“讲完后,大家不要说赞扬的话,要向我‘开炮,希望有人能提出个‘斩我于马下’的问题,我请你吃饭。”但遗憾的是,这样的场景还没有出现。

目前,学术圈的一个不正之风是“会议上或面对面交流时,提不出任何实质性的问题,但在其他的私下场合,常说三道四。”我也听朋友说过“老秦的研究尚有争议”,但我这个当事人实在不知道“争议”在哪?在此希望把“争议”亮剑给我,我非常欢迎和感谢。

我对以后开学术会议的一个建议是:多开小范围围绕某重要问题探讨的会,大兴学术PK之风,谁有新想法谁主讲,邀请持有不同观点的人参会,会上不要“温良恭谦让”要“炮轰”其观点,开展激烈争辩,这样的话无疑会加深对某问题的深入理解,甚至会激发出新的“火花”,大家都受益,何乐而不为呢?

没有质疑,科学精神无从谈起。没有科学精神,就不会有创新。没有创新的文化不会成为先进的文化,只有先进的文化才有自信!”张双南总结说。

 

参考

【1】张双南:质疑是目前中国科技界最缺乏的科学精神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6/413910.sht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117803.html

上一篇:证明了一个困扰我们多年的假设条件成立
下一篇:我对《Scientific Reports》的看法
收藏 IP: 101.64.179.*| 热度|

31 蒋大和 王庆浩 张学文 章雨旭 杨正瓴 晏成和 王媛媛 苏力宏 檀成龙 徐绍辉 吴斌 冯兆东 刘忠波 朱志敏 高峡 吴嗣泽 李霞 胡绍鸣 李剑超 代恒伟 吴晓娲 高友鹤 李陶 刘建栋 周健 张成岗 牛凤岐 叶晓明 吕喆 汪晓军 张志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0: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