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晓得,质疑精神是最重要的科学精神之一。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双南【1】说:“科学的进步和创新离不开质疑,从牛顿的经典力学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每一个重大科学理论的诞生都不是自然演化出来的,而是伴随着新理论对旧理论的质疑,甚至伴随着激烈的争论和冲突。可以说,没有观点的碰撞,难以擦出真理的火花。”
但在中国科技界,似乎缺乏这样的习惯。大家讲究中庸之道,讲究以和为贵,在潜在的气氛中对批评和质疑是不鼓励的,因为这样会“伤和气”。张双南认为,这并非中国科技界独有的问题,而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使然。
张双南说的太好了,目前我国科技界普遍缺乏质疑精神,你若指出某些人的学术观点或对某一问题的认识有问题,按理说被质疑者应感谢你才对,因为这样可加深对某问题的理解且改进认识程度,但实则不然,人家往往觉得你是“另类”,感觉“不舒服”,以后会把你排斥在外。
记得N年前,那时我年轻气盛,在某些大牛导师的博士生答辩会和博士后出站报告会上,我火力全开,直截了当地说“这个认识错了,那个概念不对,这个力学公式建立的前提条件不成立”,让导师觉得很没面子,结果是以后答辩再也不找我了。
在学术会议上,基本上没有提问环节,偶尔有机会问个稍有难度的问题,大牛常 “挂黑板”,事后听人说“大牛很恼火,后果很严重” 。以后再有学术会议时,会被认为是“不受欢迎者”。
就我个人而言,每次我做学术报告时,我都这样说“讲完后,大家不要说赞扬的话,要向我‘开炮’,希望有人能提出个‘斩我于马下’的问题,我请你吃饭。”但遗憾的是,这样的场景还没有出现。
目前,学术圈的一个不正之风是“会议上或面对面交流时,提不出任何实质性的问题,但在其他的私下场合,常说三道四。”我也听朋友说过“老秦的研究尚有争议”,但我这个当事人实在不知道“争议”在哪?在此希望把“争议”亮剑给我,我非常欢迎和感谢。
我对以后开学术会议的一个建议是:多开小范围围绕某重要问题探讨的会,大兴学术PK之风,谁有新想法谁主讲,邀请持有不同观点的人参会,会上不要“温良恭谦让”,要“炮轰”其观点,开展激烈争辩,这样的话无疑会加深对某问题的深入理解,甚至会激发出新的“火花”,大家都受益,何乐而不为呢?
“没有质疑,科学精神无从谈起。没有科学精神,就不会有创新。没有创新的文化不会成为先进的文化,只有先进的文化才有自信!”张双南总结说。
参考
【1】张双南:质疑是目前中国科技界最缺乏的科学精神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6/413910.shtm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08: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