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给“张衡一号”来盆“晶晶亮”

已有 3859 次阅读 2018-2-3 15:10 |个人分类:建言献策|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张衡一号, 地震前兆, 评述

今天,看到了两篇新闻【1-2】,报道说“张衡一号”上天了,监测地震有新招了,本来应高兴才是,但细分析觉得这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的Game,这是为什么呢?听俺解释之。

正如报道中提到的“国外利用卫星进行地震前空间电磁异常现象的研究已有多年历史,俄罗斯、法国、美国等国家曾发射过同类卫星。”如果放卫星做法确实有用,应有成功的报道案例,但迄今未听说过。与其它异常监测一样,都是“事后均发现有异常,但事前均未发现”,这样下去,这个怪圈何时能打破?

这也提醒同志们,不从地震发生的具体物理机理入手,任何盲目的做法只能让银子白白打水漂。

室内岩石力学试验表明,在岩石损伤累积至体积膨胀点与峰值强度点之间的阶段,确实有显著的物理量变化(图1),但直接根据其变化能否预测大地震的发生呢?难!



1 Predicted changes invarious physical parameters (Scholz et al.,1973).

(红线表示体积膨胀点)

这是因为:

1)深部锁固段较小的膨胀量引起的地表观测变化量很小;

2)目前断层锁固段都处在膨胀阶段,与基准点的差值更小;

3)从体积膨胀点到峰值强度点的膨胀为数十年到数百年,短期监测的变化量很小;

4)未解决变化到何种程度,能发生大地震的问题。

如监测电阻率变化,实际情况如图2所示。大家知道,裂纹的扩展是不连续的,即随加载应力或应变的增长,每一个加载步下,并非都有显著裂纹扩展或串接(较大地震)发生。如对震源体,在AB段断层呈现稳态蠕滑,可能有小地震发生,但震源体的物理状态几乎不变;到了B点发生一次较大预震,此时物理状态有显著变化,如监测电磁类物理量或许有显著变化,但这是“震时”或震后短期内(BC段)的事儿啦,震前不可能观测到显著异常。

更为恐怖的事儿,是峰值强度点(点D)的大地震,在显著前震发生后,一般会滞后数年乃至数十年,这期间地震活动处于平静期,即震源体的物理状态长期“稳若泰山”。除非是上帝,能在事前观测到显著物理前兆,否则还是歇歇吧。

总结下,尽管从整体上(虚线)看,物理量呈下降趋势(总体有异常),但具体到每一次地震,事前不可能观测到显著物理异常。尽管全球地震学家寻找前兆的努力已经有几十年啦,但为何以失败告终呢?上述简短分析已经揭示了其根本原因。

我们的研究表明,天然锁固段在宏观破裂前,在体积膨胀点有显著地震发生(图3),这可视为唯一的地震活动性前兆,但这是长期或超长期前兆;大多数地震区有显著前震发生,通常可视为长期或中期前兆,至于短期或临震前兆,从大地震发生机理上看,确实没有。

雪碧”饮料的广告语“晶晶亮,透心凉”早为广大消费者所熟知,我想把此送给盲目寻找前兆的圈内人士,早点醒醒吧,以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用在刀刃上。



2 震源体物理状态随时间变化示意图


3 大尺度扁平状岩块原位慢速加载直剪试验(据Ishidaet al.2010)修改)

参考

1】跃太空地震:专家详解张衡一号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2/402058.shtm

2张衡一号:高科技打造地震立体观测天基平台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2/402051.shtm

相关:

关于“地震-电离层扰动”,日本学者梅野健的忽悠能力有多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007196.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098291.html

上一篇:对2017年伊拉克Ms7.8(Mw7.3)地震的研究论文发表
下一篇:解读近期台湾花莲的强震群
收藏 IP: 101.64.179.*| 热度|

6 苏德辰 高建国 李洪江 杨正瓴 刘明超 liyou198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20: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