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蒿素药物和人工合成胰岛素,是我国科学家在改革开放前取得的世界级成果。杨振宁先生【1】曾问中科院上海生化与细胞所专家:“你们所在那么困难的时期做出了人工合成胰岛素,改革开放后,世界级成果为何却没有了?”
对于这个“杨振宁之问”,参与胰岛素合成的中科院院士张友尚回答:“改革开放后,我们所也取得过重大成果,但我国生化领域的重大成果确实在解放后的前30年比较多。这和我们如今过多追求成果的数量,忽略质量,对原创性研究的支持力度不够有关。”在他看来,我国科研人员在热门领域做的研究过多,因为在前人开辟的道路上行进,失败风险低,容易发论文;做原创性研究则要冒很大风险,而且往往短时间内出不了成果。
大家都知道,科技创新有了从0到1的突破,才有后来的从1到N的后续式发展。从0到1属于“垂直式”的突变性质变创新,非常困难,因原创开拓性工作存在着不确定性、长期性和风险性;而从1到N则属于“水平式”的累进性量变改进,是一种数量式的发展,比较容易做。
在诺奖历史上,授奖给首创者、“忽略”做出后续重要贡献者的案例,不胜枚举。如华裔科学家高锟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主要原因,是他在1966年发表了一篇论文,首次提出光导纤维应用于通信的基本原理。此后,在众多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努力下,光纤进入千家万户,但诺奖只颁给高锟一人。
欧美历来重视原始创新研究,而我国则长期习惯于跟踪、模仿洋人的东东,人家吃肉,咱喝汤。汪品先院士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国内科研的大部分情况是,从西方科技界得到题目,然后从那里买来仪器,最后把论文发表在西方学术期刊。我们成了外国人科研的‘外包工’。显然,‘外包工’是不需要创新的。”
某所长亦曾直言不讳地说道【2】:【目前中国的科研看起来很繁荣、很热闹,但是你如果静下心来,把中国的科研放到世界竞争的大格局里,站在科技发展的大视野上回望,就会发现:不管是基础研究的理论、还是在重大技术的突破,你能看得见的中国人有谁?似乎很难看见谁。原创性的理论极少有咱们的东西,技术领域更是这样——所有改变我们现在的生产生活方式的东西,有哪些是我们自己发明创造的?你再说我们是一个有影响的科技大国,依据在哪里呢?
为什么会这样?我认为,制约我国科学研究的,是流行的科研方式——跟班式科研,说的恶心一点,是奴才式科研。
跟班式科研的特点是:不去独立思考学科内部的核心矛盾与突破方向,紧跟国际热点,为大牌科学家的理论作无关紧要的修补,有一点成果便自称“重大突破”、“国际领先”。
这种研究,作为研究生起步时学习与训练还说得过去,但如果作为独立工作以后还这么做,就很可悲了。更可悲的是,由于这种研究方式发文章快、“效率高”,其从业者甚至很快成为科研价值的评判者,并将“从文献缝隙里找方向、以文章数量与引用为标准”等作为科研工作的正途。久而久之,哪些课题时髦、文章多的人就大红大紫、名利双收,而哪些研究真问题、做真学问的人反而成了孤独的异类,甚至被打入冷宫。】
如何能回答“杨振宁之问”呢?如何能尽快改变这种局面呢?如何由“奴才”升级为“主人”呢?请“公”和“婆”们各抒己见吧。
本文主要摘编于以下文章,在此致谢!
【1】从0到1,原始创新最重要
http://www.stcsm.gov.cn/xwpt/kjdt/343109.htm
【2】跟班式科研,误己误国——某国立研究所所长的自白
http://news.sina.com.cn/pl/2016-08-08/doc-ifxutfpf1489485.s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0: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