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j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tj

博文

Short trip, short meeting 精选

已有 3800 次阅读 2016-5-22 21:18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Short trip, short meeting

还有半个小时下班,工作还是按计划完成了(迟了30 min,要不就perfect了),想闭着眼睛敲打几个字,歇一歇。自本科毕业就在也没有南下了,想起曾经常乘坐的T253(好像是这趟特快,当时28小时啊,从天津到广州)列车,沿着主干铁路一路南下,还记得交替更换的树木,还能想起逐鹿中原的诸多历史,还有一路之上的回忆。

早晨6点出门,赶上第一趟高铁直下SH,没用上2个小时,就抵达好兄弟的家乡JN,一年半之前他的婚礼我未能参加,还因此愧疚的以阵子,可是没有办法,闺女那时才几个月大,不忍心留着她母女俩在家;再过一阵,又到了一位同学的家乡NJ,到了这里可以再一次看到水路交错,各种渔船往来;直到看到浑浊如黄河的长江,我知道要下车了。没有一丝犹豫,没有时间吃午饭,赶紧奔向会场,想多听一听Roche,Novartis和AstraZeneca,还有Wuxi Apptech是怎么搭建HTS平台的,想多见识一些同领域的前辈,想知道外面的人物是什么样子的。对于我而言,有太多的新鲜和未知,我很兴奋,能看到一丝和平常不一样的场景。

Andy Cui和Ming Chen(AZ)主要介绍了他们的Cell panel screening,里面有着AZ自主研制的几套信息传递、共享、处理、分析的系统,当然也使用了Genedatascreener的软件(看到这里我还有一缕失望,还以为这场报告实为赞助商的广告)。听到AZ本能的会以为这也是Big Pharma的一部分,好像又觉得我是错的,这也就算是一个为其他部分服务的一个团队,有点像内部的CRO,他们设计若干的实验方法,完成公司上层所需要做的药物筛选。工作内容不难,可是他们以一种高效的方式完成了,让我很是佩服。大概3年左右的时间,购买、构建、筛选了300多个cell lines,覆盖多种癌症和疾病,可以筛选多大百万的化合物。不得不说,AZ多年的化合物积累让他们可以尝试探索多种靶点,这也是Big和Small的药企明显区别之一。不同的AZ在世界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职能,不知何我们公司有战略合作的是哪部分?Dr.Beirong Gao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一方面是她英式的发音、自信的言语、还有单刀直入提问的方式,不知日后是否还有机会多向她请教。

Weihui Guo是我的校友,94年毕业于南开(其实我很纳闷,为何我毕业时没人给我提供校友会的信息呢?),现在Novartis主要负责HTS相关项目的研究。这个分在中国的center也并像专攻R&D的部门,感觉也是进行一些药物的筛选和评价,当然有一些方法和技术也是需要独立设计的。他的报告中展示了两个Robots,或者说机械臂,看的我有点震惊!估计Wuxi是没有这个部件的。主要围绕机械臂搭建的一个全自动化的药物筛选平台,将取样、加药、孵育、读数、分析都融合的一套系统,可以标准化,可以自动化,成本不低,但数据的产出和平行性是可控的。这种操作曾经在电影和广告中见过,估计许多GLP的实验室也会有。更让人佩服的是Novartis内部有多种独立设计的软件,用于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分析,他们没有使用Genedata提供的技术支持,而是对自己的软件有绝对的信任!当时我在想这需要什么样的团队?我们的IT或Bioinformatics可以做到什么地步?这位大师兄的问题很多,回答也很多,或许是他接触了太多的HTS,经验很丰富。

Roche的Haiyuan Ding也系统的回顾了她们在HTS的工作,但更多是概念性,让我想起了我刚参加Pharmaron的时候筛选1.5 million个化合物的场景,现在才发现那种高效的工作还是挺有挑战性的。这家公司在上海的Innovation center的任务估计与前几家类似吧?不过这个报告让我有些失望,可能起初我对她的期待过高了。

Dr. Yingjie Zhu对Wuxi的介绍倒是让人眼前一亮,有资本就是任性,有人力、有平台,难怪她总是说“we can do anything u want”。不得不承认Wuxi在药物研发临床前的研究是全球数一数二的,不过这也要看具体哪一方面。曾有几个人问我对CRO公司的看法,这个我不敢多说,只因为CRO公司太多,Top5里面的几家公司在国内估计要占据>60%的市场份额,只是目前药物研发公司的走势强劲,我也一直感觉CRO的市场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虽能加强自身的建设,跟上最新技术的变革,在未来十年、二十年左右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才会是更大的赢家!如今手里的几百万、几个亿的收入估计都不值得彼此攀比。Wuxi和Pharmaron都是依靠化学起家,只是觉得后来前者对生物的支持要远大于后者,六年左右的时间确实拉开了很大距离,不可否认。这也同样意味着我们也有着太多的潜能值得去挖掘,期待吧,希望会变得更好。

收场的报告依旧是Genedata对他们产品的介绍,第二次听确实不太一样,在知道一些背景知识、和几家公司对此的应用后才发现统计和分析是多么的重要。一方面指导人们整理、分析数据,更重要当时高效和国际化。如果大部分big Pharma都用此类程序评估数据,难免会在几年之后成为趋势。让我有一点吃惊的是这个软件在国外已经流行了许多年,如今才走到我们的视野,可惜,不知是否可以称之为某种落后。软件所能分析的内容并非创新,只是简化了分析的过程,许多标准的计算被集成到计算机中。听说这种软件是按时间收费的,并不是人们所能一次性购买的,貌似一个无底洞,应该更适合长期运营HTS项目的课题组。

这场报告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并非是报告的知识和技术,更多的冲击来自视野,让我有机会看到自己团队外面的世界:看到别的同龄人在做什么,那些Big Pharma在国内的center是怎么运行的,主要业务是什么,人员组成又如何。看到人们提问的方式和关注点,确实能感受到这和科研单位不是一个层次,人们更关注的更多还是合作、利益;也能感觉到前辈就是前辈,在这个圈子里混的旧的人物确实对该行业了如指掌,就好像只要给他们机会,就可以空手搭建一个mini的CRO公司,如果他们来到一个平台更是如虎添翼。不知我辈年轻人何时能达到如此水准?

新鲜的技术和故事我们无法复制,也不知是否有机会亲自尝试,不过可以提醒我们需要跟踪最前沿的技术和理论,不要被落的太远,如果以后有机会参加前沿的讨论还是鼓励大家多多参与,工作其实不仅仅是干活,还需要思考,需要为日后的成长集思广益。在SH的路上经常看到结伴同行的Foreigners,可能这也是国际大都市的特点吧,回来的时和一位US的朋友聊了一阵,后来他突然来一句流利的中文,才知道人家在US学过(不知是不是孔子学院?)。这种感觉很好,经常能看到国际化的人才,有着不一样的观点和视角。新鲜的事物确实很具有吸引力,不知使多少人为之倾倒。

短暂的晚宴也充斥着各种讨论和交流,可能是习惯了集体的感觉,在外的时候能让大家知道Pharmaron的存在是应该的,有人问公司在上海是否有分公司?在国内的分布如何?业务类型等等,看到Wuxi的员工数>10,000我并不震惊,我到时很想知道他们的员工号是否会>20,000,公司成长如此之快,是否也有一个转折点?好比S-curve一样有一个节点能够让员工数快速上升。看着老大哥的业务范围之广,我也能感觉到他们的领导底气十足。提到Pharmaron的生物人们竟然能首先想到Chang,这个我也不奇怪,这个部门应该是他一手搭建出来的。

今天参加一个师弟的婚礼答谢宴,看着一张张熟悉的面孔重逢,真的很开心!在北京漂的时间长了,看到老朋友还是很亲切的,不谈生意,只忆交情,感觉又回到了年轻时的意气风发。“一眨眼”的功夫我竟然毕业2年了,曾经稚嫩的师弟师妹马上也要离开学校,踏入新的征程,那种洒脱和自由的感觉非常美好,只是可惜,已变成过往云烟。不管怎样,珍惜当下的时间,好好的享受现在!

TJ  Pharmaron

2016年5月22日星期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1539-979066.html

上一篇:2 yrs...
下一篇:A short history of Mitochondria (II)
收藏 IP: 101.254.233.*| 热度|

1 武夷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22: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