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ife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ifei

博文

如何审新种稿件?——几点经验浅谈

已有 965 次阅读 2024-7-29 06:07 |个人分类:感悟|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如何审新种稿件?——几点经验浅谈

作为一名植物分类学研究者,我们在审阅新种稿件时,常常面临许多挑战。无论是完全不熟悉的类群,还是自己相对熟悉的类群,审稿都需要我们保持高度的专业性和责任感。以下是我在审稿过程中体会到的一些经验,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对于完全不熟悉的类群,尽量不要同意审稿。因为一旦出现低级错误,编辑和审稿人也需承担一定责任。例如,前段时间微信群里讨论今年发表的一个天门冬科新种西藏异蕊草(Thysanotus tibeticum),实际上应是石蒜科的滇韭。作者在得知后,承认鉴定失误并表示会撤稿(不过目前尚未见正式撤稿,也未见订正)。因为发表新种的作者很多时候并非尽专业分类研究人员,我认为他们出错是情有可原的,但在分类学上已有一定成就的编辑和审稿人没有发现这一错误,说明他们不够称职。因此,面对不熟悉的类群,应慎重对待审稿邀请,避免因知识盲区带来错误判断。

其次,对于不太熟悉但可以把关科、属的类群,可以同意审稿。此时需要审稿人对这一类群做点功课,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标本、照片等,或者与该类群专家进行一定交流,增加对这一类群的认识。审稿中需特别关注新种证据是否充分,是否找到了合适的近缘种作比较对象等。还需检查文章结构、各类格式、术语等是否规范、合乎常识。例如,如果文稿中把主模式和许多副模式都放在一个标本馆里,审稿人应建议作者将模式标本分散到不同标本馆,以尽可能确保模式标本的长期安全保存。例如,如果主模式放在一个小型地方标本馆,可以建议作者将模式放到一个更大的标本馆妥善保管。此外如果在正文里未提供模式标本照片,审稿时应建议作者提供模式标本照片,至少用于审稿。很多时候新种发表了,但标本实际还在作者手上,并没有装订好放在标本馆里,时间久了,有可能模式标本就遗失或损毁了。因此要求作者提供模式标本照片,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模式标本出现上述情况。此外,需从细节上帮助作者提升文章质量和严谨性,如标本、分子数据的可用性等。新种的最终确认由作者负责,审稿人主要负责把关文章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对于自己特别熟悉的类群,作为所谓的类群专家,在给出不是新种的建议时需谨慎。应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自己发表新种要特别严谨、证据充分,而别人发表新种则应宽容一些,即使证据不是很充分,也不应苛责。例如,凤仙花属每年国内都有大量新种发表,植物所于胜祥老师给我分享过他在审凤仙花属新种稿子时的经验,只要文稿提供了详细的模式产地、精细的照片、分子证据和妥善保存的模式标本等,他就不会枪毙别人的稿子,尽管可能并不是真正的新种。一方面作者发表文章有各种科学意外的需求,另一方面作者提供了大量可供后人重新检查的素材和线索,倘若后续需要做出合理的订正也比较容易处理。此外,审稿人知识面总是有一定局限的,若过于严苛,可能会导致好的新种被错杀。例如,阿克苏牛皮消 (也叫喀什牛皮消 Cynanchum kashgaricum) 是个好种,而且是新疆特有种,但据原作者追述(图1),最初可能被类群专家误作为广布的合掌消(也叫抱茎牛皮消)而否决,未能在分类学专业期刊上发表,最后只好在《中国沙漠植物志》一书里发表(避开了原审稿人)。好在这个种在1992年发表了,否则就要使用2000年俄罗斯分类学家命名的名称了。

image.png

图1 刘瑛心 “中国沙漠植物志编写梗概”一文截图(原发表于《中国沙漠》13: 14-17. 1993)

总之,审稿人应根据自己的专业积累,对新种文章的科学性进行把关,特别是科、属不要弄错,与新种作比较的相似种是否选择恰当,文章结构、术语、标本、分子数据等格式和形式上进行规范,对新种的可靠性提出适当质疑,但不轻易以不是新种的理由枪毙稿子。毕竟,作者可以另投其他期刊或在某本书上发表。如果作者提供了精细的照片、绘图、标本乃至分子数据,那么即使新种可能不一定可靠,但后续学者对其进行订正也会更容易。现实中最怕的是那些模式产地信息不全、甚至模式标本都难以检查到的新种,这也是审稿中应极力让作者改正的地方。以上是自己的一点经验,愿与大家分享。

希望这些建议能在审稿过程中帮助到大家,让我们共同提高新种发表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重复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870-1444183.html

上一篇:地梢瓜修订后记(2)--英国Kew的标本查阅
下一篇:整理:《Selected Works of V.L. Komarov》目录
收藏 IP: 105.160.6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17: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