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
1) STM与表面反应研究
2) STM的生产厂家:Specs, Omic VT
3) 国内外的准一流研究组:关注一流,了解一流,靠近一流
4) STM与AFM工作原理的差别:
5) LT-STM与VT-STM的区别:VT能做的LT都可以做?
6)讨论会能否坚持,则总协调人一定要发挥总的协调作用,需有创新思想......
11-6 PEEM组会关键词:
1) X8在600C附近会发α--β相转变;
2)VT-STM的问题及改造
针尖上加小脉冲,升级面板,改造功能,
找到贴合自己的方向, 把设备用起来
3) 实验前氧化层的处理
X8表面的氧化层很难干掉
4) PEEM对样品的
a. 表面平整度 几个nm的起伏?
b. 长薄膜时,灯丝容易坏
Ti 不好长,Pd好长
LEEM图像比PEEM更好,视野最大125 μm
5) XPS赛默飞定期有培训会
6) VT-STM专题报告
Manipulation and propeties of single molecules carrying spins on silicon surface
PH3 on Si (001)
Co/Si(111) 电子自旋
PuH3 /Si (001) 核自旋
STM操纵原子,能使得分子解离成原子? 打破化学键?
正偏压 STM图像,负偏压 STM 图像
PH3五种构型
通过电子态密度确定氢的占位
电子密度大---白斑,
电子密度低--黑斑
针尖上加脉冲,使各种转化可控,
I-t method
分解速率:I-V方法
BDE 3.01 P-H键的解离能
10-9 mbar,通过微漏阀实现单个分子的引入
11-7号讨论会关键词
1) 拉曼光谱的计算及实验测定
GGA+U+sp 1046.093,
激光拉曼测量过程中有可能由于加热使得XH3发生了分解,XH2如果呈现金属性,会有Raman信号吗?如有Ramann峰有几个?
2) 氦原子在Au-Ag合金中的输运,理论计算
3) ERDA 弹性前冲分析氦含量
He/Ar 为什么只有He被包埋,而Ar没有?
如何确认空洞就是氦泡, 加热前后样品的TEM对比观察
4)STS谱的采集
STS 2.5 K不一定能测到gap
11-7 APRES组会
1) Heavy fermi Review--by Zhangyun
QCP 量子临界
DHvA
Scaling:
标度,T*=CJP: 局域磁矩与传导电子耦合的标度
T>T* f电子局域,与 没有相互作用
RKKy
近藤温度
加压 Ce3+----Ce4+
大小费米面?
f电子参与杂化
2) PRB2014
多晶材料的STM、ARPES实验
摘录:
肖旭东 教授简介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2037524/6493319.htm?fr=aladdin
肖教授198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并考取李政道先生主持的中美联合物理研究生项目(CUSPEA),于同年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留学,1992年获得物理系博士学位。
之后在伯克利劳伦斯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4年至2006年期间受聘于香港科技大学,先后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
现就职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教授。同时肖教授自2004年起一直是中国科技大学客座教授。肖教授在过去二十多年来一直从事金属、半导体等表面/界面物理、以及薄膜物理的研究,已发表论文80多篇,其中包括Science 两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s 九篇。其工作已被同行引用达1800多次。
肖教授获得多项荣誉,其中包括海外杰出青年学者和中国科学院的"海外知名学者"。他还拥有两项美国的技术专利。他的研究涉及表面结构、表面吸附、表面薄膜生长、以及表面、界面的电子性质和机械性质等。近年来,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半导体/金属界面的工作, 解决了一系列Schottky结的基础科学问题, 为其在光伏太阳能电池方面的应用, 例如,半导体薄膜上的金属电极的制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08年,肖旭东教授与李泉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学与中国科学院的合作协议框架下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集成技术研究所组建了光伏太阳能研究中心,肖旭东教授任中心主任,并于2011年全职来深圳院工作。在先进院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两年来的工作, 光伏中心已成功地开展了铜铟镓硒太阳能电池工艺及相关设备的研究工作, 积累了丰富的铜铟镓硒相关装备设计制造的经验,对于铜铟镓硒太阳能电池工艺对设备的特殊要求有了深刻的认识, 掌握了大面积蒸发镀膜的设备规律,为进一步研发基于线型蒸发器的大面积铜铟镓硒生长设备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光伏中心已出色地完成了中科院支持的 “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共蒸发-磁控溅射生长系统” 项目,验收组专家对项目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标志着我国高效薄膜电池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步,为进一步推动铜铟镓硒薄膜电池的产业化提供了技术基础。”
2011-2015 |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纳米专项) | 3000万人民币 | 首席科学家 |
4) “Quantum diffusion of H on Pt(111): Step effects”,Phys. Rev. Lett. 97, 166101 (2006), Zheng, C Z; Yeung, C K; Loy, M M T; Xiao, Xudong*
6) “Time dependent tunneling spectroscopy for studying surface diffusion confined in nanostructures”,Phys. Rev. Lett. 94, 036103(2005),Wang, Kedong; Zhang, Chun; Loy, M M T; Xiao,Xudong*
10) “Imaging the condensation and evaporation of molecularly thin films of water with nanometer resolution”, Science 268, 267-269(1995), HU J, XIAO XD, OGLETREE DF, SALMERON M, 1995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7: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