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传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hailu 生在王屋山脚下,小浪底库畔。崇尚“孝行天下”。

博文

WHO:甲型H1N1流感的严重性与1957年亚洲流感相当(转载)

已有 7229 次阅读 2009-5-31 15:14 |个人分类:个人浅见|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来自《科学》杂志的论文——

    《甲型流感H1N1病毒引发大流行的可能性:早期发现》   

    此次流感目前病死率是0.4%(0.3%-1.5%),远不及1918年流感,但高于1968年流感,而与1957年流感相当。

    此次流行中每个患者平均可感染1.4至1.6人(再感染指数R0=1.4-1.6),传播能力明显地高于季节性流感,与过去几次大流行中所获得的R0值(1.4-2.0)相当(稍偏低),存在着发展成大流行的可能性。

    根据在墨西哥第一个报告的病例,此次流感爆发的起始时间是2月15日,而根据基因序列分子时钟模型可推算出起始时间是1月12日。 

    流感的发病率很难确定,因为多数病例没有由实验室试验证实。在本项研究中,作者使用了数学模型,依据旅游者携带病毒从墨西哥外传的模式,计算传染的数量关系,从而对该病毒的传播能力和致病性作出初步评估。

    估计到5月下旬,总共有23,000(范围6,000-32,000)个感染病例在墨西哥发生。根据那段时间确诊和疑似的死亡病例报告,估算病死率为0.4%(范围0.3%到1.5%)。

    在墨西哥最早发现病例的拉格洛里亚(La Gloria)市的小社区发生社区爆发,但没有发生因感染引起的死亡,所以在此局部范围内,病死率的可信上限为0.6%。 因而,尽管依然存在大量不确定性,此次流行目前在临床方面的严重性与1957年流感相当,但远远不如1918年流感。

    临床发病率对于拉格洛里亚的儿童来讲是成人的两倍(<15 岁: 61%,  15岁: 29%)。

    流行起始日期和感染总数可用于计算再感染指数R0。R0代表一个感染者在群体中平均能引起多少人发生二次感染。

    一般来说,如果R0小于1,维持一种流行病是不可能的。 如果R0很高,则流行病几乎肯定能发生。 非常高的R0值在某些能极迅速传播的疾病中是典型的,例如能传播SARS给其他人的人。

    对于墨西哥的爆发,三个不同的流行病学分析结果估计R0的范围是1.4-1.6,表明在4月末,从人到人的传播已经发生了14到73个世代。这次流行的R0数值明显地高于季节性流感的相应数值,但与流感在1918、1957和1968年的几次大流行中所获得的R0值(1.4-2.0)基本相当(稍偏低)。所以存在着发展成大流行的可能性。

WHO:甲型H1N1流感的严重性与1957年亚洲流感相当 - 科学美国人 - 环球科学

上面这篇题为《甲型流感H1N1病毒引发大流行的可能性:早期发现》的论文, 由《科学》杂志在线发表。该论文由英国(伦敦帝国学院、牛津大学等)以及墨西哥和WHO的研究人员组成的“WHO大流行快速评估协作组”撰写。

    新的甲型流感H1N1病毒正迅速地在全球传播。 然而目前能得到的数据有限,评估它的大流行潜力是困难的,但是这种评估对确定适当的反应却又是很必要的。

WHO:甲型H1N1流感的严重性与1957年亚洲流感相当 - 科学美国人 - 环球科学

    为确定病毒的传播能力,作者首先试图精确确定爆发的起始日期:根据在拉格洛里亚的第一个报告的病例,推算起始日期是2009年2月15日。 但是作者还用了另一种方法:比较从确诊病例收集的病毒样品在基因序列方面的变异,假设变异的累积符合分子时钟模型,从而可推算出爆发的起始日期。

    作者比较从墨西哥爆发流行中获得的23株病毒的HA基因序列。 RNA病毒在复制时有易出错的天性,变异率特别高,其演变过程适用分子时钟模型。用这种分析方法可推算出在墨西哥爆发的起始时间是2009年1月12日。 换言之,这23 个毒株的23个HA基因的序列是源自一个共同祖先的HA序列,这个共同的祖先(流感病毒新毒株)于今年1月12日开始在墨西哥的人群传播。

    对目前所得到的关于新型流感病毒的传播能力和致病性的结论当然只能有保留地接受,因为在与流感爆发相关的许多方面都存在不确定因素。

    目前的传播率说明此次的流感存在着发展成大流行的可能性,新的致病性更强的毒株也可能在传播的过程中突然出现。所以必须继续保持高度警惕,进一步加强监测和相关研究,随时调整策略。(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基因工程室 严家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06-235241.html

上一篇:预测下一场全球流行病(转载)
下一篇:美国疾控中心:甲型H1N1流感致死率低于流感平均值(转载)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21: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