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是我读书笔记,个人摘录,难免失之偏颇,断章取义。请有兴趣的朋友自己去读《徐利治访谈录》原书。
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对华罗庚先生有兴趣的读者应该多看看华先生的传记,而且要看不同人写的。譬如丘成桐先生曾主编一本《传奇数学家华罗庚:纪念华罗庚诞辰100周年》。其中收集了很多数学家对华先生的回忆文章。徐利治先生也对《徐利治访谈录》中的一些问题作了解释。之后,我会摘录出来。
不该再写神,写魔头,应该开始写人,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的人!
——古龙
人物传记,常常为尊者讳,喜欢塑造高大全的形象。稍有一点独立思考的人都会想,这些人物就真的那样毫无私心,一点都不犯错误么?譬如大家熟知的数学大师华罗庚,在很多人心目中,就是头顶光环、不食人间烟火的菩萨一般。他十分爱国、业务水平高、提携后辈、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
人是多面的,而往往我们只看到他的一面。
我觉得《徐利治访谈录》是一本真正讲述人生的书,而不是在塑造神。我从头到尾看了两遍,觉得写得很好。我也并没有觉得徐先生的爆料(有些事情可能华先生的忠实粉丝是难以接受的),有损华先生的形象。而是觉得原本离我们很遥远的华先生,不再是一个精神符号,一个天上的菩萨,而是一个活生生、有血有泪的人。
本文所述,皆摘录于《徐利治访谈录》。相关事实,之前在其他的回忆文章中看到过,我原有所保留,不敢完全相信。但徐利治先生曾是华罗庚先生的学生和助手,我相信他所说的都是事实。况且华先生还有其他弟子在世,如徐先生所说不实,恐怕也难站得住脚。
在此,向那些对中国近代数学家,特别是对徐利治、华罗庚等数学家有兴趣的朋友推荐此书。
事件1:钟开莱转导师
钟开莱跟华罗庚读研究生,主攻数论方向。钟开莱觉得学有余力,同时也在研究概率论。
华先生批评他:你做的这些没什么意思。
钟开莱反问:你搞的那些又有什么意思?
于是两人闹翻,钟开莱转到许宝騄先生门下读研,后成为著名概率学专家,任斯坦福大学数学系教授。
杂感:常常有人问我:你天天写博,有什么意思?
我就想起,当年鲁迅先生抄古碑的时候,也有人问他这个问题。而我的回答也是一样,没什么意思!
但我想劝告某些批评者一句,不要随便说别人做的东西没意思。因为这句话把别人的工作全部否定了!
事件2:《堆垒素数论》获奖
陈省身先生非常用功,有段时间用功过度,得了胃病。但徐利治认为,总的来说陈先生不如华先生用功。徐利治每次(随机)去他家,发现他都在饭桌上作研究。
1941年,《堆垒素数论》获得国民政府首届国家学术奖励金一等奖。当时报纸报道很多,连小摊贩,擦皮鞋的都知道华罗庚的名字。
许宝騄先生认为,吹捧过高了,数学中重要的东西很多,数论只不过是数学中的一个分之而已。
徐利治认为,《堆垒素数论》获奖,与评审人何鲁教授力推有关,但何教授未必能够吃透《堆垒素数论》。
陈省身先生曾说:华罗庚写文章太多。而从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归来的程毓淮教授更是贬低华罗庚,认为华先生发表的某些论文仅相当于哥廷根大学的数学习题而已。
华罗庚少年得志,说话有时盛气凌人,西南联大的一些老先生不喜欢他。段学复先生这样评价华先生:华先生是我的老师,也是我的同事,我很佩服他的学问,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杂感:不管你做什么,都会有人说。
有才华的,或自认为才华的,难免心高气傲,得罪人也是难免。
想想华罗庚这么有实力,还被这么多人说,很多事情也就能想得开了。
事件3:华罗庚回国并不完全是因为爱国
1950年,华先生从美国回到中国,对中国的数学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现在媒体上常见的说法是: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毅然回国)
华先生希望回国推动中国数学的发展,因为他看到国外很多大学也是骗子,实力比得上清华的并不多。
徐利治认为,华先生回国也是有过长时间犹豫不决的。还有其他因素: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动员,许诺他为清华数学系主任和中科院数学所所长(当时还在筹备)。华先生是希望从政的,如果能让他国务院副总理或总理,他都是愿意的,放弃数学,他也是可能的。另一回国因素是,华先生怕他的孩子成年后要在美国参军。
而事实上,华先生回国后没当上清华数学系主任。因为在周培源和钱伟长的支持下,原来的主任段学复没有把位子让出来。理由是,华先生没有在解放战争艰难时期回来,等一解放,回来就当现成的系主任,到清华来捞一把。
华先生没当上系主任,而回国后待遇不如美国,心里不爽。而中科院数学所还在筹备中,苏步青是筹备处主任,按理以后由苏当所长。华先生觉得可能当不上数学所所长了,很失望。而段学复先生对华先生也很失望,认为华先生一回国,系主任要当,所长也要,胃口实在太大。
后来华先生当了数学所所长。这导致陈省身先生就不再可能回国了。当时很多数学家写信请陈先生回来,但当时芝加哥大学已经聘请陈先生了。而且陈先生也是入世派,所长位置只有一个,华先生坐了,他回来就没得坐了。
杂感:想从政也不是什么坏事。人各有志,勉强不得。
按照徐利治先生的说法,华先生都可能为了从政放弃数学,那么再想想最近科学网上引起热议的博文《昨夜无眠》,中科院的博士放弃科研跑去当中学老师,实在是算不得什么。
《徐利治访谈录》还讲述了华先生和徐先生之间的一些交往。光是华先生写给徐先生的信件,就列出了10封,其中可看出华先生对徐先生在学术上的指导和生活上的关心。下面列出一封。
事件4:华罗庚写给徐利治的信—学术研究注意事项
利治兄:
从伦敦来信,已悉,安抵英国极慰。
承告兄对Continuum Hypothesis有贡献,极慰,极高兴。特请兄注意几点:
1:勿将证明轻易告诉他人。盖如果有错,则First Impression不佳,会影响你的将来。如对的,则“慎防掱手”。此乃一大问题,不可不慎。
2:仔细思索之后,如不发现错处,弟可以代你细看一遍,然后在一集会中陈述一下。
3:如果证明不错,请用中文在中国杂志(如清华理刊)上先发表,至少在中国刊物上先发表。此可使我国的学术地位提高。
千万话一句:小心慎密,时时以“为祖国光”为念。
我大致今冬可能回去,当然摆脱殊不易,但望努力为之。
专此即请
研安
弟 罗庚
十. 廿三
注释:此信写于1949年10月23日。Continuum Hypothesis即连续统假设,掱手通扒手。
在1900年第二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希尔伯特把康托尔的连续统假设列入20世纪有待解决的23个重要数学问题之首。因此连续统假设。又被称为希尔伯特第一问题。1938年哥德尔证明了连续统假设和世界公认的ZFC公理系统不矛盾。1963年美国数学家科恩证明连续假设和ZFC公理系统是彼此独立的,并获菲尔兹奖。因此,连续统假设不能在ZFC公理系统内证明其正确性与否。
徐利治后来反思,他很多想法和科恩接近,最终没做出来的原因是没有和数理逻辑专家合作,没有以公理化集合论为基础。
杂感:小心慎密,时时以“为祖国光”为念。
我觉得科研工作者应该记住华先生的这句话。
至于徐先生没做出连续统假设,只能说做研究有时也讲点运气,如果徐先生的科研条件再好一点,可能就做出来了。世事难料,也没得假设!
注释1:徐天真
徐利治先生是一个敢于说真话的人,因此朋友们都叫他“徐天真”。
时下有句流行语:我傻我天真。
我觉得做人傻一点、天真一点也无妨。
注释2:《呐喊》自序
那时偶或来谈的是一个老朋友金心异,将手提的大皮夹放在破桌上,脱下长衫,对面坐下了,因为怕狗,似乎心房还在怦怦的跳动。
“你钞了这些有什么用?”有一夜,他翻着我那古碑的钞本,发了研究的质问了。
“没有什么用。”
“那么,你钞他是什么意思呢?”
“没有什么意思。”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29f03301019cu6.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5: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