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起美学,除了人美风景美,人们通常会想到文学,音乐或者美术。比如唐诗宋词,比如巴赫柴科夫斯基,比如拉斐尔达芬奇。但是对很多科学家来说,科学也是美学的一个重要殿堂。甚至像我这样的科学爱好者,对科学美的体验,也觉得可以与音乐和美术相比拟。虽然一般读科学书籍的时候并没有像听音乐看名画那样有直观的美感,品赏起来也会吃力,但有时所感到的美学震撼与音乐美术比起来同样有力,甚至超越。
比如说,1923到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忽发奇想,既然光有波粒二相性,光既是波又是粒子,那么电子,作为粒子,也许也有波动性啊,所有物质都是有波动性的吧!这个想法,一下子就把物质从“没有精神的物质”提升到“有精神的物质”,从此,波动,频率,信息,就是物质的一个组成部分了。那个公式,是简单的:
德布罗意是个法国贵族,看起来有点像个法国画家呢!
然而他不是,他是用这样的想法给我们揭示了自然的舞动,自然的波动美。
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的波动性,因为我们尺度太大了,所以波长太小,感觉测量不出来,但是在我们的全身,都是舞动的粒子啊。当然,也有人这样的感慨:
科学这样的美,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体会到,毕竟,人类的美学概念也是在逐步认识。按维基:
美学概念的词语来源于希臘語:aisthetikos,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亚力山大·葛特列·鲍姆嘉通)首次使用的。他的《美学》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美学做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
直到19世纪,美学在传统古典艺术的概念中通常被被定义为研究“美”(德語:Schönheit)的学说。现代哲学将美学定义为认识艺术,科学,设计和哲学中认知感觉的理论和哲学。一个客体的美学价值并不是简单的被定义为“美”和“醜”,而是去认识客体的类型和本质。
就是在美术界,对什么是美也是不断的变化。我举个例子,那就是从塞尚,马蒂斯,毕加索,开始的几何美。
这些几何图像,仿佛在说,以前的客观的美,是物质一种美,但物质的轮廓,结构,也是一种美。
当然,到了康定斯基,则是系统化的寻找物质中的灵魂美:
康定斯基在《蓝骑士年鉴》发表的文章和同年撰写的论文《论艺术的精神》几乎在同一时期问世,对抽象艺术来说既是卫护,又是推进。文中还论证了所有形式的艺术都具有到达某种精神高度的同等能力。他相信在绘画中,色彩可以作为一种自主的东西,游离于物体或者任何其它形态的视觉描述而独成一体。另外,他还有一部名为《点、线、面》的艺术理论著作。
同样几何也是现代物理里最为重要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