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眼里,顾客是上帝,作为经营之道或许没错,教师眼里,学生是上帝,作为教育之铭也无可厚非。以前曾看过有同事在空间的签名:“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称职的教师”,当时还觉得蛮有道理。可细细想来,作为一种激励和内心的自我约束尚可,如果在现实操作中当真的话,教师还真的有些承受不起。即便脱离社会环境的因素,俺以为这话也缺少一点平等的对话精神。
人与人之间应相互尊重,师生也不例外。能因为学生向学校交了学费就要像顾客——上帝一样对待么?能因为学生年少无知就给予某种豁免权和特权么?抛开社会功利的引导和学校生存层面的尴尬需要(经费、指标需要之类的东东)来看,师生之间若能像父子、像朋友反而更好,教师不过是教育的另一个担当者而已!只不过是有一个正式的身份和专门的传道、授业和解惑的责任和义务罢了!
时代变了,教育在历史的沉浮中总被政治家利用,其社会地位也是忽高忽低。教师的命运、学生的前途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自然也在不断变换。最近几十年看,文革期间红小兵们对教师有过公然的蔑视和糟蹋,改革年代盛行金钱至上的社会价值观,学生的功利和浮躁在所难免,贫穷的教师教育起学生来自然底气也不足(少数富起来的教师另论)。喧嚣和浮华的世风下,还能找到一张平静的书桌么?教师队伍的“不尽心”、“不称职”是个别现象么?真正认真投入学习而非仅仅应付考试的“合格”学生又能占多大比例?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即便努力做好自己,独善其身其实已很困难。教师能做到尽心尽力,无怨无悔已经很不错了,至于结果怎么样,依旧不敢想象,尽量“不要误人子弟”已是自己监督自己的底线。其他的,还能怎么说?要奋力生存!
学生可塑性很强,但并不是一张白纸。时代和社会环境在巨变,方方面面对他们的影响也很大,虽然很多地方他们看起来很幼稚,但另一面很多方面看起来却很成熟。说教对于改变一个人而言说服力是及其有限的,即便是金玉良言,没有感同身受,即便或有震颤,认识也很肤浅,很难沉淀到内心深处。另一方面,现在的青年学生性格更加叛逆、张扬和自我,于是对社会的焦灼和失望情绪很容易潜移默化的发泄和传递到学校和教师身上,很多地方很多时候教师也很无奈。毕竟,学生们在学校的思想还是相对单纯的、直接的,他们无法承受的疑惑也需要有宣泄的渠道。脱离现实的教育体系和惨淡的社会就业现状让他们无助和迷茫。作为一个群体而言,学生的“不听话”是可以理解的(个别人的偏激除外)。为此,教师承担更多一些的教育职责是必须和应该的,但这不能构成学生放纵自己的理由,相反,他们更加应该最珍惜学校的时光认真学习,约束自己,尽快成长,为了他们自己的将来!
上帝存在么?若有,就在你我的心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50359-465498.html
上一篇:
“趣”从何来下一篇:
副产品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