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过鲁迅先生作品和回忆鲁迅的文章的人却知道,他常常提到一种人们并不陌生的爬行动物~蛇。
据说鲁迅从小就不怕蛇,也很了解蛇的生活习性。有一家杂志提供了这方面的证据:鲁迅在晚年,回忆儿时“打草惊蛇”的情景时说:幼年时,在乡下海塘上,用竹杆打动塘上芦苇,且打且跑,蛇从芦苇中出来,在人后追的很快,人到一个地方转弯,就见蛇向前行,几十条不断。(孙福熙:《鲁迅.艺术家》)这的确是经验之谈,告?人们两个科学道理,一是“打草”能够“惊蛇”,二是被蛇追赶时要“转弯”,才能摆脱蛇追赶。
鲁迅还发现,蛇是当之无愧的“捕鼠能手”。他在《朝花夕拾.狗.猫.鼠》中说得很清楚:老鼠的大敌其实不是猫。……猫自然也可怕,但老鼠只要窜进一个小洞去,它就耐何不得,逃命的机会还很多。独有那可怕的屠伯---蛇,身体是细长的,圆径和鼠小差不多,凡鼠小能到的地方,它也能到,追逐的时间也格外长,而且万难幸免。此话毫无夸张,事实的确是这样。狡猾多端的鼠一旦窜进小洞穴里,猫也就无能为力了,而蛇却有钻洞追捕的独特本领。所以当今有的学者认,蛇是鼠最为害怕的天敌。
当然,鲁迅对待蛇也同世间许多人一样,存在着矛盾心理:既厌恶又喜爱。在他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自序中有这样一段话:“……这寂寞又一天一天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到: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是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们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是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的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像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结束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子,你千万不可答应他。
鲁迅在《阿Q正传》中描写了阿Q与小D的争斗:
但他近来挨了饿,又瘦又乏已经不下于小D,所以便成了势均力敌的现象,四只手拔着两颗头,都弯了腰,在钱家粉墙上映出了一个蓝色的虹形,至于半点钟之久了。
日本学者中野美代子在《中国的妖怪》一书中说:
鲁迅之所以用这一比喻,是因为他脑中浮现出甲骨文虹字字形。甲骨文的虹字,是个两端有头的两头蛇或两头龙……
阿Q与小D的两颗头、四只抱着的手在的壁上映出的寒伧的拱形,是一架两头蛇样的、可怜巴巴的虹。古代观念中虹是不吉利的,阿Q的命运正如这征兆一样,稀里糊涂地去学人家“革命”,落了个脑袋搬家的下场。
这倒是我们没有想到过的呢!也许并不是一点道理也没有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11: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