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碎片与重构》阅读摘要
LI-R
一、两大学习理论
1.关联主义认为,学习主要是一个连续的、知识网络形成的过程。结点是我们能用来形成一个网络的外部实体。结点可能是人、组织、图书馆、网站、书、杂志、数据库或任何其他信息源。学习的行为之一是创建外部网络结点――我们在那里连通并且形成信息和知识源。发生于我们头脑内的学习是一个内部(神经)网络形成的过程。学习网络可以被理解为我们建立的一种(知识)结构,而建立这种(知识)结构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持知识的时代性、持续获得经验、以及创造和连通(外部的)新知识。在学习网络内,并非所有的结点都会持续地保持相关性。作为一个智能网络,我们的心智会不断地重塑、调整来反映新环境和新信息,不再有价值的结点会逐渐被削弱。
2.新建构主义是网络时代的学习与创新理论,其核心思想就是应对网络时代的挑战、实现知识创新。网络时代的学习是一个零存整取、不断重构的过程,创新比继承更重要。今天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应该由金字塔形向蜘蛛网形转变。随着信息超载与知识碎片化趋势的日益加剧,新建构主义的适用范围也在日益扩大。
二、介绍内容
(一)解决碎片化问题有两种方法:复原与重构
“今天我们身处信息的海洋中,却因为缺少知识而饥渴”——碎片化知识
复原:垂直思维,传统思维。就是教师对网络上的知重新进行结构化处理,帮助学生将碎片化的知识,按照学科知识体系重新整合起来。
重构:水平思维,创新思维。学习者以个人兴趣爱好和问题解决需要为中心,对碎片化知识进行个性化改造,构建个人知识结构,而不必按照原来的学科知识体系进行整合。
(二)学校教育:课内还是课外
技术在课堂内的作用主要是辅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信息技术的优势,必须突破课堂的狭小时空,到课外去,到远距离教与学中去。
1.教育信息化的误区
杨改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与实践、方法与应用的不协调。做观摩教学、交流的多, 为了一节课, 打磨几个月, 用一次两次后搁浅。在某些学校, 能够做好几节课的也只有几个人, 这几个人也说, 如果每一节课, 都这样去上, 我们也受不了。因此, 整合课现阶段只能是局部有收成, 还看不到大片的丰收景象。需要有理论与实践的新探究。
在课堂上最有用的信息技术主要是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应该主要用于辅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不能代替教师的作用。网络及资源有时可以有效辅助课堂教学,但毕竟作用有限。要充分发挥网络与信息技术的优势只有跳出课堂的狭小空间,到课外,尤其是远距离教学。
• 电子书包热:未能减轻书包重量,也未能减轻学生的负担;未能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 微课:课堂内应用不容乐观,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用得恰当,可以调节气氛,反之,适得其反;网络应用局面喜人,微课网站。
• 精品课程:耗资巨大;未考虑教育教学规律和教育教学的真正需求,未能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对网络资源建设和网络课程的特征、规律研究不够、把握不准。
2.李康之惑
以前在教育信息化初期阶段,我们主要是建网、建平台、建数据库,当时感叹网上和平台里,没有多少教育教学资源,就像高速公路上没有汽车和货物一样;后来我们加紧了网络资源建设,现在网络上和学校教学平台里已经有了很多的资源了,却没有多少人去用?很多资源都荒废了,这到底是为什么?
原因:
开始的时候,对应用网络资源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一旦新鲜感过去了,很多人会因为繁琐和耗时选择放弃。
结构化资源设计与建设思路特征:(1)由专家和教师主导,预先制定的大而全的资源、平台与系统。(2)试图在互联网中圈出一个专提供学习的的虚拟环境,将网络时代的学习与生活隔离开来。(3)学习内容与资源建设依然未能突破传统的学科和课程知识体系。
3.可汗学院的启示
可汗学院(Khan Academy),是由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创立的一家教育性非营利组织,主旨在于利用网络影片进行免费授课,现有关于数学、历史、金融、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学等科目的内容,教学影片超过2000段,机构的使命是加快各年龄学生的学习速度。
• 即使在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优秀的教师讲授依然是必不可少的,那种试图用机器取代教师进行教学的想法是错误的。
• 在线教育与在线学习可以成为学校教育很好的帮手,应积极探索将课内的面对面教学与课外的在线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和策略。
• 从长远看,未来网络教育可能取代学校教育成为主流教育教学形式。到那时,教师可能分为两类:可汗式明星教师,负责网上的公开教学;辅导教师,线下面对面指导和活动组织。
(三)网络教育:希望还是泡沫
网络教育想要走出“泡沫”的阴霾,通向康庄大道,必须抛弃传统的育教学模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 梯子网,在线教育风向标:迅速崛起,快速溃败。
• 网络公开课:传统教授式教学方法,区别于国外的启发式教学。
• TED(Technology、Entertainment、Design)视屏:“用思想的力量来改变世界”;惊讶、说服、勇敢、创意、迷人。鼓励、美丽、幽默、信息。
• MOOC:将成为高校的明信片,前景未可估量。
1.网路教育面临的挑战
• 碎片时间与系统化学习之间的矛盾
• 个别化学习与班级化管理之间的矛盾
• 个性化需求与统一化目标之间的矛盾
• 服务需求大与师生比过小之间的矛盾
2.网络教育应如何创新
历史上每一次教育改革都是从旧瓶装新酒开始,例如当年我们用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传授最新的网络和信息技术。之后向新瓶装旧酒过渡,我们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去完成传统课堂教学内容,实现传统的教育教学目标。最终应该走向新瓶装旧酒,即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承载全新的教育教学形式,实现全新的教育教学目标。
(1)慕秀,慕课的下一站:大规模开放分享(MassiveOpen Online Share)或大规模网络公开秀( Massive Open Online Show ),“慕秀”就是鼓励学习者将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在网络平台上展示、充分表现,与大众共享,并不断激发新的灵感和创意,让“秀”的过程不断向前、高潮迭起。
(2)零存整取教学模式: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与评价体系,突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对学习内容进行“碎片化”改造,构建起以“微课程+微作业+微测验+微学分”为主体的网络教育新模式。
新型网络教学模式的几个好处:
• 让学习者不受时空与环境限制,随时随地进行碎片式学习。
• 满足学习者个性化需求,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个性化知识的构建。
• 方便教师对网络教学进行灵活机动的管理。
• 减少教师辅导与答疑的工作量。
• 改进网络教育质量,减少辍学率,提高网络教育的社会认可度。
3.网络教育能否复制“淘宝模式”
未来的慕课都在一个或者几个统一的、基于互联网的大平台上,是由一系列的微课构成。平台首页按照各种细致分类密密麻麻布满了各自以小知识点为单位的“慕课”,同一类的微课可以由多个“供应商”——教师来提供,点击学习者评价,就可以看到以往的学习者对其的评价。教师可以自己活着联合其他教师在慕课平台上申请开设系列微课,不需要单位许可。
(四)如何整合碎片
网络学习是一个零存整取,不断重构的过程,创意比继承更重要。
1.知识变样了
西蒙斯把知识分为三类:
• 硬知识:基础性知识、经典型知识,这类知识已经高度结构化了,变化不大。
• 软知识:还没被结构化的知识,一般是新产生的知识、前沿知识,变化快,不太确定。
• 连通性知识:获取知识的线索、途径、管道,以及关于如何在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知识。
西蒙斯认为,管道比管道里的知识更重要,因为内容是可以不断变化的。我们必须要经常更新我们的管道,那些经常用不到的连通线索会被慢慢淘汰,而新的管道会被不断建立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知识的时代性,才能始终与最新的知识结点保持联通,才能不被时代淘汰。这种观点主要适合描述学习的外部过程。
2.知识就像一棵榕树
榕树是由树根、树干和树冠三部分组成的。其实我们可用树来比喻知识在我们大脑中存在的状态。知识在我们的脑中就像一棵榕树,树根象征着我们通过感官所获得的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树干代表我们借助抽象思维、由感性认识上升而来的理性认识;而树冠则意味着在感性认识和 理性认识基础上产生的联想和顿悟。我们可以用知识的一级结构、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分别命名由树根、树干和树冠所代表的知识层次。
感性认识包括相互联系、循序渐进的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 感觉:是人对事物的最初反映,是主体的感官对内外环境适宜刺激物的反映形式。它反映事物的表面的个别属性。
• 知觉:是对客观事物表面现象或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它为主体提供客观对象的整体映象。知觉不是感觉的简单总和,它是主体依据以往的经验和知识对感觉所提供的各种特征和外部联系分析和综合的产物。知觉已经显示出事物的主要外部特征以及现象的各要素之间的整体联系。知觉的整体性结构是主体进行新的概括、形成表象的基础。
• 表象:不是知觉形象的简单重复,它再现的不是客观事物的全部联系和特性,而仅仅是那些最有代表性的、对人的实践活动最重要的特征。人的表象是对事物的功能和意义的理解和概括。正是这些方面在人的大脑皮层中构成稳固的联系。表象是具体形象性和抽象概括性的统一。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人类借助抽象思维,对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产生了飞跃,进入理性认识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重要阶段,以事物的本质规律为认识对象,是对事物的内在联系的认识,具有抽象性、间接性、普遍性。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有:概念——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判断——在概念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各种关系进行区分、识别;推理——由一个已知的判断推出下一个判断。 理性认识的这三种形式是认识的不断深化,具有递进性。
知识的二级结构的在知识的一级结构的基础上,抽象化、符号化、逻辑化的结果。
• 抽象化:指知识从具体的可感的形式变成概念的过程。
• 符号化:指人类用语言、文字或其他符号来表示这个概念。
• 逻辑化:对概念的界定。判断与推理都是依据逻辑的原则进行的。
因而,知识的二级结构是线性的,由语言、文字、符号构成。从一级结构发展成二级结构,需要利用语言、文字和其他符号对知识进行符合逻辑的整理与加工,这一过程离不开基于文字的思考和写作,而子而坐可以促进思考,这也就是新建构主语强调写作重要性的原因
尽管知识的二级结构代表人对事物认识的深化,但并不能取代知识的一级结构,而必须以知识的一级结构作为必要的补充与支撑。
知识的二级结构基础上又产生了知识的三级结构,这种结构是通过“联想”而形成的。例如:太阳 想到 圆形
知识的三级结构不仅可以在结构上产生,也可以从一级结构的基础上产生。例如:因外形、声音、颜色的类似性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事物。
3.学会零存整取
将网络视为一个虚拟的知识银行,而个人博客好比自己在知识银行中的账户,通过对同一主题的博文的不断“改写”,以实现化整为零、知识创新的新目标。其实质就是持续不断地积累知识碎片,通过不断地改写、融合,使碎片化的知识逐渐整合起来,并与个人原有的知识体系实现对接,从而达到化零为整的目的,最终通过将碎片化知识进行创造性重构而实现知识创新。零存整取可分为三个步骤:积件式写作、个性化改写、创造性重构。
积件式写作:学习者首先通过网络搜索或其他方式获取原始的信息和知识碎片,经过简单的剪切、粘贴和评述,形成一篇或长或短的博文。这些博文可能包含了个人的见解在内,但主要还是对前人知识的复述。因而其还知识一个原始素材,一个小小的积件。
积件:教师根据某一个小知识点所制作的电子化讲义,它可以是一段文字、也可以是一张有说明的图画、一段录像、一幅动画。可以用来组装成一个完整的“课件”,又可以随意拆散、重组和扩充。
个性化改写不是一步到位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包含两方面内容:
(1)用自己的语言和风格对知识“积件”进行改写
(2)对多个知识“积件”进行初步重组。
创造性重构:经过个性化改写,会产生出一系列新知识,新知识与新知识之间,新知识与个人原有知识体系之间会发生碰撞,如果不同的新知识之间,或者新知识与个人原有知识体系之间,恰好能够互相融合,就会顺利地组成一个更大的知识体系。但是有时候,新知识不能被顺利纳入原有知识体系,或者新知识与新知识之间,不能很好的融合,暂时处于游离状态。当这种游离的知识越来越多,不断发生碰撞,并冲击原有的知识体系,有可能在某一刻导致新知识或原有知识发生变形或重构,产生出全新的组合。
4.写作即思考
人类的理性思维都是基于语言、文字和符号的,没有语言、文字和符号,任何逻辑推理与判断都无法进行。边写作边思考,写作与思考同步进行,相互促进。
(1)信马由缰法:这种办法一般用在写心情、感受、感想、情绪的时候。一开始,只是有一点点感觉,觉得有什么话要说,或者忽然产生了一点灵感,但还不清晰。这时,我的做法是,立即坐在电脑前,在屏幕上打下第一行字,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想到哪就写到哪。有时干脆就用从脑海里蹦出的第一句话、甚至半句话作为博文的标题。然而跟着感觉走,让自己所想的,顺着指尖流到键盘上,显示在屏幕里。直到把感觉、情绪、灵感挥霍一空,然后戛然而止。写完后,回头看看,稍作加工和润色,就可以了。这种方法写出来的东西,往往灵动、自然、可读性较强。记得很久以前看到过一句广告词:有了快感你就喊!我改一下,有了感觉你就写!别等待、别拖延、别等什么都想好了才动手,那就连黄花菜都凉了,灵感早不知跑到S湾里去了。
(2)零存整取法:有时走在路上,或者在开会、乘车,或者身边没有电脑,感觉来了却没法写,怎么办?我会拿出一张白纸,或者手机,先把头脑里不断涌现出来的单词、短语、词组一一记下来,一个不漏;或者用手机将眼前看到的风景拍下来,等回去后有时间的时候,再拿出来看,把当时的情境、感受回忆起来,用一篇文章把所有记下来的单词、短语、词组串联起来,就成了一篇优美的散文。我的很多游记都是这样写成的。
(3)日积月累法:这种方法一般用于撰写论文或学术性博文。我会先写出一篇不成形的初稿,命名为1.0版,然后置顶。以后每想到一点新东西,就增加进去,不断修改、不断重构,包括文字、标点符号、段落等,只要看到不合意的地方就马上修改。如果改动较大,我就重新命名为2.0,3.0.4.0版,直到自己认为完整了、满意了,才拿去发表。有时一篇文章会置顶好几个月,才会逐渐完善。
(4)强制联想法:我偶尔也有脑袋空空、写不出东西的时候。这时我会拿一张纸,中间对折,分别在两边写下一个关键词,然后用画思维导图的方法,在两边记下由关键词联想到的任何词,然后将两边的词两两组合、强制联想、激发创意,并立即记下想出来的好句子,直到灵感爆发,把大部分词都融进一首诗或文章里。我的很多诗歌都是这样写出来的。或者,随手拿起一本书,看一段,一有了想法和灵感,立即放下书,记下心得或联想;或者上网浏览,看到什么感兴趣的东西就议论一番;甚至把眼睛看向窗外,看到什么就写什么,写着写着,脑袋就不空了,灵感就来了。写作即思考,不要等思考结束了才写,而要让写作激发思考。
(五)连通还是建构
要克服信息超载,仅靠连通还是不够的,还必须会选择。选择的关键是以“我”为中心,以我的“兴趣爱好”和“问题解决需要”为中心。
知识结构:从金字塔向蜘蛛网转变。
金字塔形的知识结构,一直是教育界提倡的,它的核心思想是宽基础,按照学科知识体系按步就班、循序渐进爬到金字塔的尖顶。然而到了网络时代,知识爆炸、信息超载,学习碎片化,这种按步就班式的学习模式面临挑战,要建构的个人知识结构,可能应该由传统的金字塔形向蜘蛛网形转变。
蜘蛛网形的知识结构是以“我”为核心“编织”起来的,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过程。以我为核心意味着以个人的兴趣爱好为核心,以个人的工作学习生活需要为核心,以问题解决为核心。它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主张知识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网络时代,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向蜘蛛织网一样,建构个性化知识体系。随着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每个人的知识之网会越来越大,意味着其能力也会相应提高。
(六)包容性思维
包容性思维是指将一些看似互不相联,甚至互相矛盾的思想、观点、理论,经过一定的加工改造,使之相互兼容、有机组合、融合一体的思维方法。
网络时代的知识与学习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不得不面对碎片化和信息超载两大挑战。这就不仅需要一系列的方法和策略,还需要一种全新的思维方法。包容性思维是指将一些看似互不关联甚至互相矛盾的思想、观点、理论经过一定的加工改造,使之互相兼容、有机组合、融为一体。通过这种新方法,达到将碎片化知识和信息化零为整、减少大脑存储空间的目的。文章首先介绍了包容性思维产生的背景、内涵和六项基本法则,其次举例说明包容性思维与教育教学、知识创新的关系,对包容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及中庸之道的异同进行了辨析,最后探讨了包容性思维的价值和意义。
(七)如何开启心智
思维定势是妨碍创新的根本原因,要激发创造力就需要各种各样的方式打破心智枷锁。
为创新而学习,在学习中创新,对学习创新,是网络时代学习的最终目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3: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