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ojunwe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ojunwei

博文

学术哲学的邀请——明心见性,直指本心 精选

已有 4729 次阅读 2024-4-8 22:41 |个人分类:应如室|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感谢文法学院李云老师推荐的文章《叶嘉莹与克里斯特娃,我尝试将自己的理解切入到对李云老师的文字思考中,疯狂地从李云老师的文章中汲取学术思想:正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之际,重构团队学术思想是其中重要一环。在中西学术互鉴中,着力建构了知识生态理论,极尽吸收、运用多位中西方学人的理论思想,虽然相互没有直接对话,但在思想上多有相通暗合之处。团队成员需要思想独立,在学术中不断挑战、超越,培养学识之渊博与思辨之深锐的学术精神。

学术创作的原动力与生命体验有着密切的关系,细致的生命体验可以使人们在内心当中引发出一种“兴发感动”,感受到学术思想产生之前的原始动力,从而产生活泼的“诗心”,并进一步理解作者创作时的动力,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学者的心灵与感悟能借着审问、慎思的音声达到一种更为深微密切的学术思想交流和感应。正所谓:明心见性,直指本心。

需要明白科研时联想的重要性,并将理论作为自己讲课时喜欢“跑野马”的依据。此种自由的讲课方式,其深层原因是一定要讲出自己的真诚感受,是沿着生命体验与学术创作想象思维的脉络,举一反三。用自己的理论对学术的美感特质开拓出了一条新的理论途径。

“符示的”(semiotic)和“象征的”(symbolic)两类:在象征的一类中,符表与其所指符义对象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被限制的作用关系;在符示的一类中,符表与其所指符义对象间的关系,则没有任何限制的关系,带有一种不断在运作中生发的特质。此理论使文本具有了极大的自由性,可以脱离创作者的主体意识,成为了一个作者、学术作品与读者彼此互相融变(transformer)的场所。

强调审稿专家、读者对学术作品再创造的重要性:一定要经过审稿专家、读者或欣赏者的再创造来加以完成,然后此一学术作品品才成为一种学术美学的客体。”正如王国维感发联想的诠释方法富有创造性,自由、开放。学术研究也需要持此种自由的解读方式,由一篇学术作品生发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当然此种生发也是有所限定的,并不是出于臆断。

理论建构的最终方向是将学术从学教的僵化传统中解放出来,成为独立的学术本体,将学术引入一个丰富潜能的境界,将读者从比兴寄托的套路中解放出来,从扑朔迷离的争议中解放出来,并将其引入一个自主、自由解读的世界。其中的意义值得我们品味,自主,就要求要有一个独立的自我,有着辨识能力的自我,有着思考、批评能力的主体。除了引导读者以自身生命来欣赏和感受学术的美感之外,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一思维过程,使读者意识到并建立起真正独立的自我。从一个没有鉴赏能力,到具有一定鉴赏能力,再到具有高超鉴赏能力的读者(阅读主体),此过程其实包含着主体自我意识的觉醒、自信和坚定,具有一种学术启蒙和提升生命境界的作用。

学术需要非凡的感悟能力,需要胸襟宽恕,平恕惬当。尊重个体的脆弱性与异质性,以此为基点,挖掘创造力,寻找表达,建立沟通。正是因为学术需要懂得人性的复杂,以及复杂人性中的核心要素,才能够具有通过自身生命体悟来探寻学术中生命的能力,并有建立中西之间、古今之间沟通渠道的能力。借鉴叶嘉莹先生的话:唯有自己有充沛之生命的人,才能体察到洋溢于其他对象中的学术生命,唯有自己能自内心深处焕发出光彩来的人,才能欣赏到其他学术心灵中的光彩。引用克里斯特娃的话“我不跟随任何一种理论,无论那是什么理论”,来阐明自己的独立思辨的学术精神。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41012-1428799.html

上一篇:学术哲学的邀请—通往交叉研究的路在何方
下一篇:如何高效完成普通高校硕士阶段的学术积累—顺利攻读985博士
收藏 IP: 117.12.37.*| 热度|

9 郑永军 冯兆东 晏成和 崔锦华 尤明庆 汪运山 周钰 李俊臻 xt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11: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