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之旅 欲罢不能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okscent 其实,我是一个编辑。

博文

山南水北

已有 4862 次阅读 2008-8-30 22:12 |个人分类:开卷有益| 散文, 读书, 回归自然, 韩少功

 
(转载自本人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4cb9a701009eri.html )
如果一个功成名就的人有一天突然离开都市,回归田园,总会让我有这样的判断:这是一个实现了财务自由的人的高超之选。
 
所以,像韩少功这样的名作家,在子女自立、二老归天、温饱不愁之后,回到山村种地劳动,我看远不能叫归隐。身边依旧有电话、宽带、卫星电视,也没有停止写作,并且成书后依然能出版,出版后还大受欢迎。如他自己所说:真正的隐士是不会出版作品自我暴露的,所以,与其说是出世,不如说是入世,与其说是退避,不如说是进发。
 
这本记录了他湖南山村生活见闻和感悟的长卷散文集《山南水北》,让我爱不释手。我想他的稿费收入也不会比他务农的收益要小吧。
 
兼得城与乡的益处,在主流和边缘之间自由过渡,这不正是很多人(包括本人在内)所想往的生活吗?
 
《山南水北》吸引我的是它传奇般的情节、诗般的文笔、哲人般的思辨。是下面这段话让我毫不犹豫买下了这本书:“一个脱离了体力劳动的人,会不会有一种被连根拔起没着没落的心慌?会不会在物产供养链条的最末端一不小心就枯萎?会不会成为生命实践的局外人和游离者?连海德格尔也承认:‘静观’只能产生较为可疑的知识,‘操劳’才是了解事物最恰当的方式,才能进入存在之谜——这几乎是一种劳动者的哲学。”
 
读这样的作品,我有时常会生出许多难以摆脱的疑问。
 
作家的知识和素养让同样的山村生活在他眼中的意义(幸福感、趣味性,等等)远别于一位普通老农。这是一种主观上的提升,这种提升的能力源于自身受过的教育、多年的积累。我想,我们无论身在何处,都应该可以靠自身的力量来找到某种想要的感觉,而不一定非要身处某一个特定的环境。
 
比如,就算是身在喧闹浮躁的城市,我们依然能打造田园般的心情。同样,如今的农村也并不是世外桃源。在韩少功的这本书里,我们也看到了阴暗面,看到了一些和城市里大同小异的世态万象。
 
那么,为什么大家总还是想着要回归自然?那种纯朴的、对任何人都会带来同样感受的“标准化”的自然真的存在吗?我看没有。
 
我无法将这样的自问自答进行下去。有点累。我倒是觉得韩少功用“进发”这两个字可谓恰到好处。没有哪一种目标明确的变化不需要付出努力,包括“归隐”。抱怨外在不如修炼自身。
 
见我看《山南水北》,爱妻拿出Peter Meyle的《普罗旺斯的一年》(A Year in Provence)。一中一西,放在一起阅读会很有意思。
 



读书荐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406-36744.html

上一篇:克隆人:文艺情怀与科学视野
下一篇:安澜园:废墟与记忆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12: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