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思想闪电,如云自由漂泊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吴渝 我的微博:http://t.qq.com/iRaining

博文

赴外参加会议的签证经历

已有 13566 次阅读 2008-7-9 18:51 |个人分类:事关工作|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在科学网看到有学者回忆自己的海外开会经历,或者讲述参加国内的国际学术会议的经历。

今天,我刚好拿到了参加英国一个国际学术会议的签证,就来凑凑热闹,闲聊几句。

要严肃讨论这个话题,有很多内容,比如: 到海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门槛多高?包括经费(主要用于机票)、签证、英语水平、兴趣驱动等。作为科技工作者,肯定大家都深有感触。我只想说说签证。

没有办法,我们想去开会的地方,好像没有签证就去不了。有了会议邀请函,有了适当的经费支持,最后就缺这个签证了。

因此,等自己真的计划去开会时,一定第一时间问自己:因公还是因私?

走所谓“因公”,用因公护照,单位审批、主管部门审批等等程序固然复杂,如果外事部门多担待一点,这些工作在材料递交给学校这个级别后,后面的事情自己就可以不操心了,安心等上一个月或更长时间就可以拿到签证,拒绝的可能性低(还没有遇到过)。

而走所谓“因私”,用因私护照,单位内部的程序相对简化,但自己要跑路(可能是一个遥远的城市,附加费用高),因此得看是哪个国家的签证了,时间可能长,可能短,且存在拒绝可能性(还没有遇到被拒,只是主动撤回)。

以下说说四次有代表性的签证经历。

第一,美国,因私,超期而失败。

会议时间临近一个多月才去办理,因公肯定来不及,于是去尝试因私,这个注定是败笔。跑了一趟成都,排了很长的队,千辛万苦一场,结果签证一直没动静,快到开会时间了,电话询问,说我的材料还没有进入处理队列,只好自己主动申请撤回来。那一年大概恐怖分子比较猖獗,类似访问的人数受限。

现在还不知道要提前多长时间申请才能成功,暂时没这个念头。印象中,同事里很少有签美国开会成功的。于是,大家都没有积极性。

开学术会议也不太可能有很长的超前期可以慢慢等待因公签证的历程。除非坚定信心,提前要求组织方发邀请函,半年前开始申请。

第二,加拿大,因私,成功。

这次走因私。此前去加拿大半年访问,因公办理,结果也等了半年。开会不可能等那么长,于是决定因私。我不是很记得签证经过了,没印象就是很顺利吧,不需要面签。

成功去开了会,还组织联络了14名中国学者一起去开会(这也说明加拿大签证相对容易),浩浩荡荡的。不过,由于去的是加拿大那个我访问了半年的地方,好多国外学者也是老面孔了。

第三,德国,因公,细节导致失败。

时间足够,所以选择因公,并让准备同行的同事负责签证事宜。还是没想到细节上出了问题,德国人很严谨,购买保险刚好和回程时间错一天(我们的起始日期从中国城市出发算,德国人看入境日期到出境日期),这个都不行。为了准备签证材料,订机票,订旅馆……忙碌程度超过所有其他国家的签证,结果少一天保险都不让你出去。会议时间来不及了,我们申请主动撤回。

这个经验教训以后记住了,要非常细致才好。

第四次,英国,因私,成功。

就是今天才取得的签证,幸好重庆有领事馆,幸好英国重庆领事馆办事效率奇高。第一天递交,第二天签证就办好,第三天去取了回来。

本来想走因公程序,但离开会只有半个月,外事部门说除非加急,需要审批的环节太多。考虑到重庆有英领馆,同事有三天签证成功的经历,我们决定选择因私。

其后,在签证种类上犯了难。对方教授说国内多人在申请签证,有人选择“旅游”,要求邀请函上提供每日日程、生日等细节。而给我们的邀请函原件上(该教授来重庆开会时顺便带给我们)连出生日期都没有,显然不可能去申请旅游,听起来也不对。

于是,我们自己决定申请“学术访问”,开国际学术会议,这个利用就是学术理由。不过,我私下认为那个学术访问可能还是指访问学者、读书一类长期的。同事曾去了三个月进行学术访问,那肯定和开国际会议不一样。

按这个整理了材料,一到现场,英领馆马上进行电话确认,然后告知我们只能申请“商务”。这下我们就傻眼了,二者材料差距还是比较大的。最后,我们谁都不想再跑一趟,决定往商务上去尝试,不行就拉倒。

幸好我们都带了户口,也现场复印并手工翻译户口(所有原件必须同时提供复印件和翻译)之后,在缺少单位营业执照(我们认为大学不需要)、存款资金证明(我们认为存折可以替代)的情况下,还是要求提交材料。领馆工作人员温柔而美丽,非常和蔼的接受了我们的材料。

等到第二天晚上在网上查询到签证结果出来的时候,我们还真惊讶这个速度。看来,友好的英国人不那么重视细节,也非常变通啊。:))

还有一个经验,不要周一去。那天我们等了两个多小时。周三去取签证时发现,几乎没有人在,到了就可以办理,把材料都交给温柔的服务人员后就可以撤退,一般不需要面签(有需要面签的会电话通知)。

重庆这边领事馆的工作人员的态度和耐心好得超乎想象,而且非常善意和人性化,这是我观察两个小时得出的结论。赞一个!

(上面说了不少因公、因私,两本护照,互不见面,这是不是中国才有的现象?)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846-31727.html

上一篇:无题之逃
下一篇:让我差点上当的一则短信
收藏 IP: .*| 热度|

1 王志明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8 11: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