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观演笔记】国家大剧院:世界电影名曲音乐会

已有 4006 次阅读 2014-3-24 16:17 |个人分类:艺论|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我去悉尼的时候,看了一场悉尼歌剧院的音乐会,贝多芬第五。

  我去布加勒斯特的时候,看了一场尾声的话剧,也没人管,俺就大喇喇地进去了,后来,他们演出结束后还集体聆听了导演的训示,俺没舍得走,听完了根本一个字不懂的罗马尼亚语。还好人家也没赶我,也许猜测我是一个颇有兴趣的追星族呢,而话剧明星其实是没人追的,嘿嘿。

  看演出是一种享受,在国内看的机会还是要多些,所以,国家大剧院我好像已经去过5次,最近的一次是看世界电影名曲音乐会。


  电影音乐是很有趣的一个东西,因为电影作为综合艺术,表演才是最核心最重要的,其他往往只能沦为表演的辅助角色,电影音乐也是这样。

  很难找到一部电影,其音乐是要超越电影的,除非电影本身就是音乐剧,比如《音乐之声》。

  我前年在看新一部《007》的时候,倒是感到了片头之后的歌曲很好听,但是,随着情节的推进,很快就将音乐忘到了背后,后来就知道这首歌得到了奥斯卡最佳歌曲奖,让我惊愕了一下——原来我认为好的东西人家奥斯卡的评委也能看到呀。

  这次的音乐会俺们得到了池座一排的票,就在指挥的屁股后面,所以,对于最接近观众的头排音乐家们的演出有切身的感受,但是,整体感就弱了,毕竟后排的演员是被前排演员遮挡的,这也就是看现场演出的局限性所在了——并不存在哪个位置能够一揽全局。

  而头排的左侧(观众方)是小提琴,右侧是大提琴,后面的小号圆号扬琴钢琴啥的都在视野之外。


  嗯,音乐家的位置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听到了什么。

  糟糕的是,很多动画片我是不熟悉的,比如《天空之城》,而《千与千寻》虽然看过,但是对其中的音乐却没有印象了。这样,四首久石让的作品,我只能囫囵听了,好在  还有一些自己还熟知的段子,比如《北非谍影》,《海上钢琴师》等,而《神话》、《山楂树之恋》、《想你的365天》则由于都是中国人的电影,其中的音乐还是熟悉的。

  我当时猜了下《海上钢琴师》会选哪一段,觉得和爵士乐手比拼的几首曲子似乎都不宜作为这次演奏的内容,最后当音乐想起来的时候,我依稀觉得是钢琴师看着舷窗外姑娘身影引起的钢琴家关于爱情的遐思,然后流淌在琴键上的就是这首关于爱。

  当然,电影里是钢琴为主,而到了音乐会,就变成了钢琴为辅了,交响乐的动静还是很大的,表现力很强,钢琴由于过于强调节奏,一般不在交响乐里出现,而这天晚上的音乐会无疑就是一个杂货铺式的组合。

  编排这样一场音乐会可能是比较麻烦的,对于电影音乐而言,往往是要不断地用各种手段重复主旋律,一会儿是钢琴为主,一会可能转为小号,接着可能是小提琴手们一通忙活,不管怎么,基本还是围绕主旋律做文章,这个和交响曲有着显著差异。

  为了让演出有层次感,编排还特意搞了一个大提琴独奏(上半场)和小提琴独奏(下半场)。

  到下半场的时候,俺注意到小提琴手们的位置有大的变化,明显少了一个最漂亮的,然后,等到小提琴独奏的时候,天才和相貌在所有小提琴手里都最佳的田雪同学出境了——

  1,露背装

  2,鱼尾裙

  3,乳沟

  嗯,这三样组成了独奏者独特的魅力,加上高傲的眼神,成为靓丽艺术家的特有行头。

  在之后的环节里,首席小提琴手也曾经独奏过,结束后还特意被指挥引导者向大家致敬,但是不好意思地说,这是个秃顶的半老头子,所以,大家的掌声显然就不够热烈。

  艺术嘛,最好一切都美,而不仅仅是艺术本身。

  俺还注意到,上半场的大提琴独奏的那位,已经悄莫声息地做到了大提琴首席的位置——嗯,看来大家每次演出都是轮番上阵独奏的呀。下次如果能够追看,俺倒要看看究竟是哪位被放到了镁光灯下的显著位置。


  对于艺术,除了激情,还要有天赋。成就似乎和努力的关系最远,也很让人沮丧——居然有东西是努力而不可达的。

  对于科学,除了天赋,还要有激情。当然,除了这两样,最好还有其他更多的素质。

  不过,看着乐池里的音乐家们,感觉有激情的还是少数,大家中规中距的拉着小提琴,或者按要求及时吹响了小号,演奏过程中眉飞色舞的情况很少,俺们上次问起郎朗的情况时,范指挥就说他是个很难得的能把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结合在一起的钢琴手,激情那不是一般的强烈。其实也算是难得的品性了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778778.html

上一篇:【观影笔记】《别惹我》——Fuck吕克贝松这个Son of bitch
下一篇:马航失联尘埃落定,中国科学家和学者们表现如何?
收藏 IP: 159.226.34.*| 热度|

8 庄世宇 赵美娣 魏东平 张忆文 曹聪 陆俊茜 李健 zzjtcm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1: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