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北美纪行】埃及在美国

已有 5184 次阅读 2013-8-11 23:40 |个人分类:美国行|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美国, 埃及

  我有朋友去过埃及,回来告诉我说开罗这样大的城市是罕有红绿灯的,所以,几乎路上的每辆车都有伤,和中国的汽车外部基本锃光瓦亮相比差了很多。

  我回道:中国在交通规则方面倒是亦步亦趋地学了西方,应该说还是到位的,除了一些地区的驾照不需要考试就能拿到,行车规则基本还是能遵循了西方交通运输行业基本做法的。虽然我自己坐车有时候也见过高速上有用光盘遮挡号牌的例子,但是,总体来说,感觉比印度,比埃及都好多了。

  之前我说韩国、日本脱亚入欧是很成功的,你生活或者暂居这两个国家,能够清楚地感觉到两个国家在细节上和西方国家的相象,乃至于日本今天都被认为是西方国家之一了,和我们不再同属一个区域。哇!要说日本比我们还东呢,怎么就西方了呢?应该和国家社会管理与技术上的极端贴近西方政策有很大关系。

  中国,至少在交通规则方面和西方非常接近了,很好,很好。

  ———————————

  要说四大文明古国里面,巴比伦作为一个历史名词在现实中已经被淡化了,当然,有人说“不就是今天的伊拉克嘛”,倒也是,但是伊拉克似乎不能完全涵盖巴比伦的全部;而印度、埃及、中国都作为一个完整的国家都还在,这样,从古看到今,总还有得可以比较。

  在这所有四个古文明国度里,似乎埃及更贴近西方,但是之前穆巴拉克,再往以前的纳赛尔,其实都够独裁的,只有萨达特稍微好一些,但是也是在纳赛尔的阴影之下小心翼翼地存在,而且当了总统后不久就被刺杀身亡。所以,尽管埃及在国家管理方面确实受西方影响特别严重,但是,在民主制度的骨子里并没有完成西化,也许正是因为欧化不够彻底,才带来了最近几年的动荡不安。

  印度因为种姓制度依然存在,且经济发展太过不均衡,尽管英语成为和印度语地位相当的语言,但是印度人在思想上西化得也只能说差强人意,和日本、韩国相比要差了很多。人口众多也是印度的一个包袱,但是由于其西化虽然不够深,但是相比中国其程度还是要深些,对于人权的认知也就更西化些,对于生育也就不会做“计划”和“限制”,其实问题会更多些。

  嗯,我不说中国,只说别国。

  ——————————————

  我对于埃及的了解还是少得可怜,除了木乃伊、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别的印象居然都是关于挖掘遗址了,再多也就是加上尼罗河与蛇女士克里奥-派特拉。其中的挖掘遗址应该有赖于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里提供的细节,恰好我这几天刚刚看过的几集《大侦探波罗探案集》也多是关于挖掘的内容,除了《尼罗河上的惨案》纯粹是探案风光片之外。有趣的是,最终五条人命的惨案案发的尼罗河游船倒是很西方风格,比如1-2个人一间的包间及内部的装饰,以及坐在船舷甲板上看尼罗河的潮涨潮落沿途风景,都是不那么埃及却有些西方的意境了。

  船上的游客每每等船靠岸上去游览,回来竟然会说:我还以为埃及就是金字塔呢。

  呵呵,和我这个没去过埃及只能根据自己一点点可怜知识想象埃及的人看法居然是一致的嘛。

  这样,我对埃及的了解就限于此了,但是,我在美国看到了一个完整的古埃及。

  ——————————————

  那还是在纽约逗留的几天里,我很认真地去了大都会博物馆,第一个就看了埃及馆,后来再去中国、日本等亚洲馆以及美洲馆的时候就累得不行了,草草地结束了浏览,于是,对于埃及的印象升华到对于整个大都会博物馆的印象。以偏概全纯粹是因为疲惫啊,也所以下次再去,我一定要拿出好几天的时间好好看其他展馆。

  看完整个埃及馆,尽管我没有去过埃及,但是依然会觉得美国人很不客气地把埃及的众多文物都收归纽约了,不知道到了大英博物馆之后,不断地浏览下去会不会产生中国宝物尽在伦敦的困扰。

  美国人在大都会里面甚至建起了一座完整的埃及神庙,这样的大手笔接近于重建一座小型金字塔的意思了,除此之外,来自埃及的各类楔形文字的泥板,带有彩色装饰画的古埃及人使用的棺椁,大量的壁画,雕塑,等等,可以说是应有尽有,我之前就知道埃及的文明比中国要早得多,这样看下去,觉得比在中国任何的博物馆看历史都震撼——当然我们的历史文物有些被我们自己人给毁掉了也许是原因之一。

  我怀疑着自己的怀疑——究竟埃及本土还有没有如此完整的收藏,除了个头太大而无法带回美国本土的金字塔之外,是不是埃及墓葬的文物精华部分尽在纽约了呢?

   

 



游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716103.html

上一篇:总结下我昨天被精选博文的中心思想
下一篇:恐龙蛋:煮还是炒?这里面一定蕴含了科学问题
收藏 IP: 144.64.14.*| 热度|

8 李学宽 曹聪 李宁 赵美娣 李伟钢 武夷山 金小伟 xuyiganghz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8 16: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