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俺在这里不谦虚并毫不客气地指导一下容易在研究生答辩现场颐指气使的导师们。
1,不要在答辩时才(还)说选题错误或者方向有问题的事情。
有学生答辩时会遇到评审老师毫不客气地说:你选的题不对,我认为在这个方向上根本就不存在你所说的这个问题需要研究。
哇!这属于整体否定,学生很容易手足无措。要知道,学生的论文都是经过了开题(5个老师现场评审,还不包括导师的前期参与),以及中期检查的,甚至还有预答辩环节(导师组织或者学院组织),之后才进入最后的答辩环节。此时一个对这个领域并不成熟,仅凭自己的学术感觉就敢于直接否定了前面所有评审老师结论的现场评审老师而言,是不是太过自负了些?
2,不要将方法的过度引用当成学生的品质问题。
在答辩过程中还有这样的情形出现:有学生使用了某方法,也许是过度使用,使得最后的结论相对于方法显得弱一些,或者我们干脆这样说,学生的所谓研究只是做了一个作业。
此时,你可以说这个学生做的研究很低级,仅仅是方法的一个领域应用而已,但是肯定不应该指控是抄袭。
看中国目前的研究情况,很多做过所谓博士生导师和教授的学者,并没有什么研究水准,也就是说,自己并没有让人信服的研究成果,没有做过什么像样的研究,但是,越是这样的导师,在答辩时越容易横挑鼻子竖挑眼,只余笑料一堆,让学生都看不起。
3,如果给出一个淘汰率,则答辩会往往容易演变成“逆向淘汰”
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说,答辩往往是比“不烂”,而不是比好,这也是中国的现状,也所以,很多老师会说应该“要求严点,再严点”,但是,比较可笑的是,这种情况下的要求严却往往会造成“逆向淘汰”的最终结果。怎么淘汰学生——看看认识不认识你的导师就是一个标准。
其实,如果确实是在“劣中选劣”,答辩真的淘汰50%的学生也不会带来多大的质疑,但是,就怕现场评审人员自己有私心,那就无法控制最后应该秉承的决策准则了。
4,一个评审人的力挺或唱衰会直接影响到最后的投票。
投过票的评审人都知道,只要有一位老师可劲地力挺或者唱衰,结果往往是能遂他的愿望。在院士选举中也容易产生这样的结果,只要有一个相近领域的院士拼命地说某候选人的成果很烂,没价值,其他人往往会二乎,最终投票结果也会朝着这个主导者希望的方向而去。
研究生答辩也是如此,甚至很多项目答辩时也会如此,我觉得心理学中应该有很多研究人员对这个现象有兴趣并做了很多研究。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13 11: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