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好科学家”的判据往往只看结果,不看过程。每一个人,只要上帝他老人家给这个人制订的科研目标——创新——能达到,就算真得在做科研,哪怕你愁眉苦脸地做科研,还是笑逐颜开地做科研;你想如佛教徒般的做科研,还是费曼先生看着颜色舞蹈做科研;都算得做科研。好坏也与方式无关。
但是,俺们想提出另外一个“科学家是否真喜欢做科研”的关键判据。
每个机构或国家都会有主流的、通行的、或流行的科研评价标准,各类指标啦啥啥的,比如论文发表期刊的SCI点数,或者经费的数额、项目的级别等。但是,我觉得——
在科研院所高校自称在做科研的科学家里面,每每总不主动迎合单位评价标准,甚至所做科研工作经常背离评价标准的科学家,才是真喜欢做科研的人。
或者再给个数量化判据——
一半以上的科研工作与所在机构评价标准无关的科学家,才是真科学家。
而每每在自己的科研活动中只能列出机构评价标准里要求的各项内容的科学家,至多只是可以做科研,他们自己怕也并不喜欢这个东西。
也所以,科研院所的评价其实应该分为事先的门槛评价和事后的就事论事评价两个部分,分值各占一半。否则,按照我国聪明人的基本行为模式:科学家里的傻子会越来越少,明显不够其他聪明人消费用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561631.html
上一篇:
《应急管理汇刊》第七卷第二期主编寄语下一篇:
在西安抓住了老蒋:关于蒋新正的五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