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NSFC申请书的评审II——评审人的论文被引的感觉

已有 6770 次阅读 2011-5-10 16:25 |个人分类:事论|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基金, 申请书, 评审

  我是个敏感的人,有一年申请项目,回来的意见说“你的文献综述里对孵蛋大学的研究没有引用。”
  俺们立刻就觉得,评审的这位专家大概就是孵蛋大学的,否则,咋如此明确地指出这一点呀,而据俺所知,孵蛋大学在应急管理研究方面的工作不突出呀。俺们对其他学科的研究没有自信,对应急管理可是知道哪个大学有哪颗葱滴。
 
  不过,结果已经造成,俺的申请就被这位专家给干掉了。随后,这句话给我造成了不太好的影响。让我总是想,是否评审者自己感觉做的有些工作还不错,可是被申请人当成了nobody,就不爽,然后直接结果就是“拒”掉。
 
  我自己也评审过不少曾经引用我们研究团队发表论文的申请书,这里谈下自己的感觉。
 
  一,被引用的感觉有时候还不错。
 
  自己的论文被别人看到,还在论文或申请书里评述一句,对于学者来说,至少还不至于是很伤心的事,不是也有这指数那指标的说,被引用比发表本身还重要嘛。
  当然,文献计量学给出的分析结果充其量是个统计规律,对于单个学者或单篇论文来说,可以认为没有任何价值,甚至只有负的价值。因为有可能你的文章彻底解决了一类问题,在这类问题上没人可以有继续做下去的空间,你就是这个方向的终结者,最牛B的,糟糕的是,这个文献如果没有提出新的方法,那以后除了综述外,其他论文引用的可能性也就基本没有了。
  还有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你文献的重要性大家没注意到,曲高和寡,只有有数的几个聪明人才知道它的价值之所在。也所以,引用率可怜得不得了,也许就是1或者其他的个位数。
  【插播那个著名的笑话,有记者问某学者:听说只有您和另外一个教授真懂相对论,该学者沉吟很久,问记者:另外那个人是谁?我觉得不应该有这个人存在呀!】
 
  在申请书中的被引用,口吻一般是这样的:
  1,随后,杨振宁和李政道提出了宇称不对称理论
  2,在宇称不对称理论方面,杨和李也做了很好的工作
  3,杨和李打破原有的理论假设,提出宇称不对称理论,并最终被吴健雄证实。
  4,杨和李分析了XXXX,最后发现这一理论存在WWW缺陷,他们随后改变YYYY,提出ZZZZ理论,这一理论改变了理论物理学的版图。
  5,也有学者研究了宇称不对称理论【杨and李,1953】
 
  现在的NSFC的申请书,说是要有字数限制,但是实际上你可以任意写,这很糟糕,既然有字数限制,虽然是建议的,不是强制的,可是现在基本上是谁写得字少谁吃亏,既然如此,在文献综述的过程中,如果你对某工作确实了解,就别吝惜笔墨了,还是详细一点评述好,比如上面的方式4。如果你其实没看过人家的文献,只是在“伪”引用呢,那当然没法很具体,只能用以上的5这种表述方式。
 
二,被引用的感觉有时候则特别不好
 
  俺们对着李学宽兄拍了一次有史以来最高级的马屁,把他拍的那个舒服,他在我的马屁评论后回复说“我的臀部感觉很舒服”。我也就此验证了自己拍马屁的本事——那不是一般的高呀!
  老李那篇博文和以前不同,先写了一大堆字,字里告诉大家,得看一阵子才能看得到图,大家也知道,他原来就贴图,写字很少。
  在这篇文章之下,俺们的马屁是这样拍的(大意,原马屁请从老李文章里找):
  这让我想到了古龙小说里的荆无命,他在江湖传说里,一直是左手比右手厉害,而实际上呢,其实是反过来,但是知道这个秘密的人,必须死。
  老李其实摄影水平远远不如文字水准,可是,他从来都隐藏起自己的文字水准,而把摄影水平露给大家。大家于是就认为他就会照相,只有我才知道,老李其实写文章的水平真高!
 
  其实,引用文献也有这个问题,大多数人的评述性引用基本属于隔靴挠痒,要不就是简单说某某干了啥,要么就是只提这个工作很多人都做过,这样的评述被引用者看了没有感觉。
  但是,还有一种引用是有感觉,但是感觉极为不好。那就是拍马屁拍到了马蹄子上。比如,俺某篇文章是提出了应急机理分析方法,可是你评述的时候非说俺们从体系上建构了应急系统,这就两拧了。
 
  所以,要引用如果了解,就清楚地说清楚所谓的贡献;如果并没有看过但是出于礼貌或者投机的考虑而“伪引”,这个就有点麻烦,反而会给评审者带来不好的感觉。
  


基金申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442616.html

上一篇:NSFC申请书的评审I——地区基金最为难
下一篇:【陈氏微博】最近脾气暴躁,估计和睡眠不足有关
收藏 IP: 188.250.42.*| 热度|

9 陈龙珠 王水 迟菲 于锋 黄晓磊 苏力宏 翟远征 罗帆 dreamworld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04: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