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谁来做学术评价的“上帝”?

已有 3691 次阅读 2010-11-14 06:52 |个人分类:事论|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关于科研管理,有很多话可以说,虽然没有什么说的意思。

  关于学术评价,谁来做最后审判时的“上帝”,还想多说两句。

  这里给出答案来,应该是“同行”才是“上帝”。

  在钱学森先生去世时,科学网有博主扒拉出来他老人家发表的SCI论文以及被引用的情况,好像随后说了句“篇数和引用情况也不过如此嘛”的结论性话语。

  好像是鸿飞兄吧,对此驳斥了一下,说钱最重要的论文都没有发表,只是一篇技术报告罢了。那些有事没事就去查SCI的人大概是被SCI的驴蹄子踢了脑袋吧。

  我想,至少鸿飞兄知道评价不能靠论文发表刊物的级别,也不能看引用。

  一个人的学术贡献,如果该行当里的人都尊重,应该至少是不差的。

  如果大家提到后就撇嘴,说“就他,项目做了N个,可是不知道他究竟干了啥。”我觉得那就是最低的评价了。

  可是,很多地方还是不以“做了啥”为基准来进行评价,而以“多少项目”,“多少论文”,“多少引用”为基准,那就远远离开了科研评价的最要紧的核心了。

  《自然》和《科学》的驴蹄子现在也踢到了中国很多科研管理机构的脑袋,好像还伤得不轻。

  其实《自然》和《科学》的很多(也许是绝大多数)论文也会随风飘散,能够让一个学者立足的还是你做的东西是同行认可的,而且还能使未来的同行敬佩。

  如果你是数学家,当你的定理写到教科书里,甚至连你的名字都不提,觉得这个定理是这个领域的人必须知道的基本事实,你不受人尊重都不可能。

  对于一个人科研中的成果,同行如果说“他的这个东西还是不错的,有点意思”,这就够了。

  如果你自己玩的很兴奋,而学术界的其他人不屑一顾,对你的工作懵懵懂懂,甚至“没听说这个人做了啥”,这又有何意思?!

  如果我们在学术中说:“那人啊,我看不上他做的工作,都懒得理他。”而这样的话传到被批评者的耳朵里,也许才真会让人警醒,知道“上帝”究竟是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383590.html

上一篇:再次重申中国科研管理界最需要的一个机制
下一篇:听说中国首批18位博士再度聚首了
收藏 IP: .*| 热度|

15 武夷山 杨学祥 蒋永华 赵凤光 孙庆丰 黄晓磊 张天翼 翟远征 李学宽 顾世建 许培扬 刘广明 曾新林 杨华磊 侯振宇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 21: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