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再次重申中国科研管理界最需要的一个机制 精选

已有 6030 次阅读 2010-11-14 06:26 |个人分类:时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说实话,写这点主题都写烦了。

  因为每每总是老调重弹,只能从例子和写法上体现点不同。

  中国是个奇怪的国度,国外来的著名华裔科学家回来后都能做到万马齐喑,即便那些很高杆很高杆的牛人,也无不如此。

  黄昆够牛了吧?第二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两人中的科学奖得主,另外一个则侧重于技术,同一年的另外一个好像是王选),但是,按照黄昆本人的说法,他回国后也基本把精力放在了基础课程体系建设与人才培养上了,自己在物理中的创新和以前相比基本可以忽略。

  我们不去讨论什么扼杀了这些大科学家的创造能力,而可以问究竟是什么扼杀了可能出头的年轻人的创新能力这个问题。

  应该是“不容质疑存在”的科研氛围,包括其实并不重要的科研基金管理机构对于给定资助结果的不容质疑。

  我有个长辈有次在清华大学参加国内的某个国际会议,发现组织者把海外的中国学者明显地和大陆的中国学者分开了,连茶歇期间喝咖啡的地方都不一样,他回来后向我感叹了一下,说另外那间屋里其实就有他自己的学生,虽然是学生但是是国外来的,所以接受高等华人待遇,而老师只能远远地看着,不好意思过去只能等他过来寒暄。

  这是在正式场合外的场合,还不算有什么关系。

  在正式的学术场合,国内的即便是院士这等显得相对高级的科学家,对于来自海外的年轻人的质疑也老老实实地表示敬意,并且愿意表示出鼓励之意。甚至在肢体语言和行为上也是倾向有加。

  而国内的年轻学者,则可能连礼貌地等待问题提完的耐心都没有。甚至国内的资深学者相比国外的年轻学者都是不同待遇,喝咖啡的地方分开只是一个形象化的例子罢了。

  也许你有一万个理由来说明你看重海外的年轻学者是有道理的,人家是美国某某院士的弟子,或者人家眼光自然高远一些。但是,相比于这些人,国内的资深研究者乃至年轻人也不是真差到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更况且,在回答问题时,或者在讨论期间,对于来的各位神仙并不见得有什么深入了解,就凭一个标签就把人截然地分等了,这边是“茶”那边是“敬香茶”,不知道那根据又是在哪里呢?

  于是,长此以往,一来二去地,学术中最关键的质疑就这样被轻轻地放倒了,不是不让你质疑,而是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或者还有更重要的人要质疑呢,所以你的质疑先放一边吧。

  在“钱”分配问题上也一样地不让大家质疑,你们只有接受已有结果的份。

  我还知道另外一个搞笑的事情。

  某管钱的科研管理机构,一次有两个重点项目公开让大家申请。最后,申请书递上来之后,一个题目只有一家申请,另外一个题目则由多家院士领衔申请。

  这很有趣。而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

  那个只有一家申请的项目被断然取消,钱则拨到另外那个项目中去;而另外一个摆不平的项目,则由多家院士团队平分。

  随后也不给申诉或质疑的机会。

  看科学史,会发现科学随着质疑而不断完善和发展,有些学科方向干脆就是靠问题驱动的,但是我们却在不断用各种方式扼杀“质疑”存在的环境,至多给来自高等人士的质疑开一个小小的口子。

  如此下去,如何发展!

  前文说过,其实项目申请的公开是最容易做的事情,几乎小学生水平的管理人员稍加培训都懂得如何完成“公开”,而公开是公正公平的唯一渠道,但是这个最简单的渠道却此路不通,那随后更为本质化的“质疑”“申诉”就更没有希望了。

  写这篇博文写得我好没意思,中国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太简单,根本不需要上升到什么高度来进行分析,而且更为糟糕的事情是几乎每个人都知道这个问题之所在,却依然无法推动它的本质化改进。

  还能让人再说什么呢?

  只能按照王宝山兄的签名档的那句话:一声叹,不息。

  该怎么做还怎么做,也许慢慢地,我们可以期待科研经费管理者某一天突然良心发现,而且似乎也只能这样期待了。



打破经费分配潜规则(施一公 饶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383587.html

上一篇:在鸿飞兄的宏文后提点看法
下一篇:谁来做学术评价的“上帝”?
收藏 IP: .*| 热度|

18 薛长国 王芳 石磊 王涛 赵凤光 梁建华 刘全生 金拓 毛培宏 刘颖彪 吕喆 黄晓磊 苗元华 许培扬 sunnyzhu wenmei goudan1 xqhuang

发表评论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 23: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