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诺贝尔:终于消停了? 精选

已有 12234 次阅读 2010-10-19 14:34 |个人分类:时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刚刚写了应急管理的基本问题(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74868)。

  又想到了诺贝尔的事情,俺们觉得其实诺贝尔多关注的是学科领域中基本问题的解决。可是国人现在对于基本问题并没有兴趣,我们所有的思维模式都是奔了能用,能快速地用上这样一个目的。即便粗陋点也在所不惜。

  还记得在大学做吉米多维奇的习题集,在任意给定的那个“任意小的e”之前,俄国人一定要凑成1,让人感觉思维之奇妙,数学之美。

  美国人好像就没有这样的兴趣,只要前面是个有限数,后面加一个无穷小,就认为大功告成了。而我们的思维则在两者之间,差不多能行就可以了。

  如果让我说世界上最具备创新意义的国家,我认为应该是英国,美国和俄罗斯,而美国的做法则多源于英国,俄罗斯人的体系是独特的。

  在数学方向待着的几年里,我就发现导师或者其他学者每每对俄罗斯人赞不绝口,认为每当科学家从美国人那里发现了什么新东西,后来一查,俄罗斯人已经在20年前就用俄文提出了,于是,修订课本,把原创的俄罗斯想法再放进来体现一下对所谓原创性的尊重。

  在其他的学界也会有类似的问题存在。

  我们的原创和俄罗斯比,大多是韦小宝式的原创思维模式,一个小聪明好像瞒了很多人,于是就开始洋洋自得了。即便曾经让人大吃一惊过,可是后续更深刻的玩意却是没有了。如此,谈何革命性创新。

  诺贝尔的宗旨却是鼓励原始性的创新,小聪明式的创新很难持久。无法影响深远。

  那些从美国人那里学了些皮毛来的中国学者,往往还没有机会进入本质性探寻,就开始满足自我的荣耀感,因为耻辱感或危机感而带来的研究动力直接消失而化为对于自我实现感的追求,于是,更加丢了诺贝尔的本意,这也是杨振宁李政道的“不同”和更多中国学者的“大同”之差异。

  好像中国人的耻辱感停留的时间都很短,所以,我们的归国教授也好,国内学者也好,慢慢地就把诺贝尔放到了脑后,继续自己的在科研行为上正儿八经的严肃游戏。等待更多的周期出现。

  诺贝尔科学奖在我们国家就呈现出这样的波动特征,所以,消停就消停了吧,让我们不要再提它。



诺贝尔情结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374870.html

上一篇:应急管理的基本问题
下一篇:一个减少聊天现象的机制设计
收藏 IP: .*| 热度|

29 武夷山 李世春 薛长国 刘锋 彭思龙 曹广福 赵明 于锋 赵凤光 王修慧 杨立泉 曹郁 傅云义 刘钢 吕喆 苗元华 李志俊 李学宽 顾世建 鲍海飞 林树海 唐常杰 刘晓瑭 曾新林 水迎波 孙洁 wlmcgyxxzt liangqiang xqhuang

发表评论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2: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