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科学基金申请书中这么多“基于”是为啥? 精选

已有 8385 次阅读 2010-8-29 23:02 |个人分类:趣论|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广泛地把“基于”当成帽子戴在研究题目的脑袋上是现在很多论文和申请书的一大特点。

  我简单地统计了一下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学部的被批准项目,发现乖乖不得了,题目里带“基于”的竟然有847项之多,占全部2000多项项目数的30%还强。

  咋回事?

  ——“基于”就这么热乎吗?

  ——我们应该“基于”吗?

  再次试着讨论一下这个学者喜欢用的“基于”。

  根据我自己了解的背景,大家所以用“基于”,是想强调在研究中使用的所谓新方法,这个基于后面的一般是一种还不错的方法。

  如果把16,17世纪挪到现在,那么我相信,“基于”后面加“流数”、“微分”这类词的申请书肯定特别多。

  把“基于”后面那个玩意如此显著地使用在题目里,意在告诉大家,我可是在用新的技术和方法,不是传统的,更不是古老的,我已经很创新了,您可要手下留情。

  而在“基于”这俩字成为滥觞之前,我们习惯用什么呢?

  我们其实之前也在使用那些“新”方法,尤其尝试用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研究之中,但是那个时候,我们用的句式是“某某方法在某某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那么,两种句式不是一回事吗?怎么就弄着弄着就纷纷“基于”起来了?

  俺的个人看法——其实,采用“基于”这个词本身的含义应该是本着对基于的该方法也有相当深入的研究,或者要根据自己的研究领域对方法做相应的调整和改变,而不仅仅是简单应用这样的一个方法。此时使用“基于”就很显理直气壮。

  而事实上,很多学者的“基于”就纯粹是一种应用,此时用原来的老句式更加符合实际情况,不过,觉得“基于”好听,也就拉过来陪绑了,自己并不会觉得有什么。别人评审的看多了,甚至看烦了,也不觉得有什么错处。



基金申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357429.html

上一篇:劝方舟子一句话:还是留在学术圈里做个牛虻好些
下一篇:甲午战争是李鸿章一个人和日本的战争
收藏 IP: .*| 热度|

11 武夷山 赵星 葛肖虹 蒋永华 罗帆 刘全生 牛登科 李国强 吕喆 金小伟 鲍海飞

发表评论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5 15: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