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及其应对【2】中国自然灾害大事记

已有 8258 次阅读 2010-4-2 14:45 |个人分类:专论—应急管理|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10.1.2  中国自然灾害大事记

  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气候复杂,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且发生频繁的国家之一。几乎所有的自然灾害,如洪灾、旱灾、地震、台风、雪灾、山体滑坡、泥石流、病虫害、森林火灾等,在我国均发生频繁。据统计,我国有70%以上的城市分布在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因自然灾害死亡的人数每年有近2万,直接经济损失高达国家财政收入的1/4~1/6。下面列举了在中国历史上造成重大影响的自然灾害。

  1)1556年1月,陕西华县发生8级地震,陕西、山西和河南3省受灾,死难者83万以上。地震有感范围达15个省(区),200多个县,波及了大半个中国。这是迄今人类历史记载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曾亲身经历过华县地震的明代官吏秦可大在《地震记》中写道:“受祸人数,潼、蒲之死者什七,同、华之死者什六,渭南之死者什五,临潼之死者什四,省城之死者什三,而其他州县,则以地之所剥剔近远分深浅矣”。
  2)1786年6月1日,四川西部的康定、泸定磨西一带发生一次7.5级地震,摩岗岭大山山崩石裂,压堵大渡河9日,10天之后发生特大洪水,造成几十万人死亡。
  3)1876~1879年,晋豫陕冀鲁北方5省发生特大旱灾,大旱持续整整4年,并波及苏北、皖北、陇东和川北等地区,时称“丁戊奇荒”。受灾人数为1.5~2亿,约占全国一半人口,死难者超过1000万,是目前致死人数最多的干旱。当年清朝官员提起这场旱灾,称其为有清一代“二百三十余年未见之惨凄,未闻之悲痛”。
  4)1887年春,黄河因暴雨在郑州急转弯处决口。一位叫A.H.戈德比的外国人士曾作过估计:“在距开封以东平原不远的地方,洪水淹没安徽省。这次水灾中的死亡人数最保守的估计为150万,有人认为死亡人数高达700万。”直到1889年1月20日,河口方才合拢。这是世界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水灾。
  5)1920年,中国北方大旱。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河北等省遭受了40多年未遇的大旱灾,2000万人受灾,死难人数达50万。
  6)1920年12月16日夜,宁夏南部和甘肃东部发生8.5级地震。地震造成23.4万余人死亡,损毁房屋14万余间。地震造成自甘肃景泰兴泉堡至宁夏固原县硝口长达215km的巨大破裂带,至今仍清晰可辨。
  7)1927年5月23日,我国甘肃古浪发生8级地震,地震波及甘肃、青海、陕西等地。武威、塔儿庄、张义堡、黑松驿、黄羊川等地破坏极为严重。仅武威一县,死亡人数超过3.5万,倒塌房屋42万余间。当时世界上的大多数地震台,如上海徐家汇台、列宁格勒台、苏黎世台、斯特拉斯堡台等十几个台站都清楚地记录到了这次地震。

  8)1959~1961年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旱灾、霜冻、洪涝、风雹、蝗灾、鼠灾等自然灾害在部分地区持续、轮番发生。1959年全国出现了“受灾范围之大,在20世纪50年代是前所未有的”严重自然灾害,受灾面积达4463万公顷。1960年,继1959年大灾害后,大陆除西藏外又发生了建国后最严重的,也是近百年少有的特大灾害,受灾面积达92623万亩。1961年,全国连续第三年发生特大自然灾害,受灾面积达6175万公顷。

  9)1976年7月28日凌晨,河北唐山至丰南一带发生里氏7.8级地震,震中烈度Ⅺ度。同日18时43分,在距唐山40余km的滦县又发生7.1级地震,震中烈度为Ⅸ度,死难者达24.2万。有感范围波及辽宁、山西、河南、山东、内蒙古等14个省、市、自治区,破坏范围半径约250km。
  10)1998年6月中旬,长江流域和松花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灾害,29个省受灾,农田受灾面积达3.18亿亩,成灾面积1.96亿亩,受灾人口为2.23亿,死亡3000多人,房屋倒塌497万间,经济损失达1666亿元。

  11)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涉及10个省、区、市,死亡人数在10万人左右,震惊世界。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308343.html

上一篇: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及其应对【1】国外自然灾害大事记
下一篇: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及其应对【3】我国常见自然灾害分类
收藏 IP: .*| 热度|

1 唐常杰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8: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