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转】灾害频发,应急教育做好准备了吗?

已有 3950 次阅读 2009-11-18 16:44 |个人分类:专论—应急管理|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环球》杂志记者/辛省志 实习记者/罗利娜

  8月18日下午,在清华大学的一间教室里,来自日本新澙县长岗市立丰田小学的丸山正次校长在给一群中国人讲课。他讲的内容是他所在的学校是如何对儿童进行防灾应急教育和训练。丸山校长从给学生学习的防灾知识宣传手册的内容,讲到如何通过演习来训练孩子们掌握紧急避难方法,再到震后重建和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讲得非常仔细。讲台下面的听众也听得非常认真。这些听众是来自四川德阳市的中小学教师和社区干部。这次,他们来北京参加由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主办的首届“校园安全应急管理培训班”,学习如何教育中小学生应对各种突发安全事件。除了听日本同行介绍经验,他们在为期一周的培训中还请应急管理专家上课,并在北京参观了部分社区、学校等应急教育基地。

  这是中国加强公众安全应急教育努力的一部分。现在,人们正面临越来越多的危机,从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到非典、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公共卫生事件,再到火灾甚至是恐怖袭击等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事件,时有发生。2008年,中国经历了南方严重冰雪灾害、汶川大地震等重大突发事件,带来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而在回顾这些灾难时,人们发现,如果更多的人在灾难降临之前了解如何应对灾难,我们的损失原本可以少一些。灾难又一次将防灾教育这一重要命题摆在了我们面前。

  那么,在经历了多灾多难的2008年之后,我们在公众防灾教育方面作出了哪些努力,还存在什么问题,可以如何做得更好呢?《环球》杂志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专家。

应急教育还可以做得更好

  《环球》:目前中国在公众应急教育方面的状况是怎样的,还存在哪些问题?

  闪淳昌(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参事):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各种紧急事件的应对工作。2006年,国务院公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此后各级政府都为应对各种突发紧急事件制定了应急预案。据统计,现在中国有1个国家总体应急预案,25个国家级专项应急预案,80个国务院部委应急预案,各级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制定的各种预案多达240多万个。几乎在每一个应急预案中,都有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应对紧急事件能力的内容。

  但是,目前我国公众在面对各种突发安全事件时的素质不容乐观。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对公众消防安全知识的一项调查,有48.6%的人在发生火灾时不知道如何逃生。我想,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很多人的风险防范意识不够,没有意识到各种随时发生的紧急安全事件可能带来的巨大伤害和损失,或者存在侥幸心理,认为事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比如汶川大地震之后,有人说,这是百年一遇的大地震嘛,那震过了一次,100年内都不会再有了,就不用学习怎么防震了。

  顾林生(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公共安全研究所所长):自2001年非典疫情之后,中国对应急教育还是非常重视的。包括对非典、禽流感、猪流感等公共卫生事件的宣传教育,疫情出现后,在各种大众媒体上向公众介绍预防知识;在安全生产方面每年都有安全生产月,教育职工进行安全生产活动。在一些城市,政府还印发市民应急教育手册,比如北京去年在奥运之前印发了500万册,基本上做到了每个家庭一本,北京公交电视上也循环播送各种短片,告诉市民在遇到火灾、被狗咬等等情况下该如何处置。教育部去年也颁布了《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加强对中小学生进行应急教育。

  但是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说,现在的教育主要是纸面的教育,通过书本、或者多媒体等形式告诉公众如何应对各种危机,但是实践性的内容、情景模拟的教育比较少。此外,各部门在安全教育上各自为政的情况也比较多,食品监管部门管食品安全、地震局管地震安全、消防部门搞火灾教育,等等。如果有一个统一的应急教育规划,应该效率会更高一些。

  陈安(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河南大学应急管理研究所所长):目前中国的应急教育,主要还是侧重在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做得比较好,但是在农村和小城镇,这样的教育做得还远远不够。

  我们的应急教育教材做得也不太好,引不起人们的兴趣。有些应急教育手册,我们搞应急研究的人看起来不错,但是在普通百姓中能有多大的接受度就很难说了。针对各层次人群专门做的教材更少。你如果上美国紧急事务管理局(FEMA)的网站就会发现,网站有一个专门针对儿童的栏目“FEMA for Kids”,这里用了很多漫画、flash动画、游戏等方式,用小孩子的语言教育孩子怎么应对各种危险,寓教于乐,小孩子也喜欢看。这值得我们学习。

  另外,中国的应急教育往往容易搞成了一种运动。比如去年发生了大地震,那么全国上下都来加强防震教育,搞应急教育进课堂、进社区,搞演练。这种“运动式”教育的效果当然也有,但是由于针对性不强,恐怕效果不会很好。

  中国的国土面积太大,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应急需要,我们要多方考虑,因地制宜。应急教育应该有比较强的针对性,有侧重有选择。一个地区经常发生的紧急事件是什么,就针对这样的事件进行教育,由于民众有切实的需要,效果会好一些。

发挥全社会的力量

  《环球》:目前我们的应急教育主要是政府部门在推动,那么其他社会力量,包括各种非政府组织能在应急教育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闪淳昌:我们的应急体制,包括应急教育在内,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叫做“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很多非政府组织,包括各种社团,包括红十字会、儿基会等重要的社会组织,他们都有自己的渠道和各自联系的群体,通过他们的工作,可以使应急教育做得更深入,更细致,更完善。

  我想强调,学校在安全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国家提出了安全教育进课堂,从娃娃抓起的号召。

  顾林生:在应急教育问题上应该发挥各个社会组成单位的力量。政府的力量是有限的,应该充分发挥各种社会组织的力量进行应急教育。

  比如企业。现代企业都要讲企业社会责任,而安全就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首要原则。一个企业,首先要生产安全的产品,这包括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安全,这需要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产品使用过程中的安全,这需要对消费者进行安全教育。尤其是一些比较危险的产品的生产企业更要注重这方面的教育,比如煤气公司,要教育公众安全使用煤气。这些企业的安全教育有很强的针对性,可以减轻国家在这方面的负担,同时这类教育可以减少安全事故,对企业也是有利的。

  再有各种非政府组织也有很大的空间。他们往往在某一领域具有专长,可以发挥各自的长处,从专业的角度进行应急教育,比如我这个组织是做地震研究的,那就可以专门宣传与地震有关的应急知识。有些组织可以提供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比如儿基会就通过安康计划出资对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教师进行安全教育培训。

  对于这些民间的应急教育力量,国家应该给予指导和资金扶持。有很多社会组织都有做事的激情,但是他们需要资金。国家可以设立一个应急教育基金,通过各种方法筹集资金,然后通过招标的形式将资金分配给一些社会组织,由他们进行应急教育。比如日本邮政储蓄系统有一种“志愿者存折”,存款者自愿将存款利息捐出来,形成一笔资金,这笔资金可以由各种社会组织来申请使用,当然这些资金主要用于环保等领域,也有一部分用在了应急教育方面。

  丸山正次(日本新澙县长岗市市立丰田小学校长):在日本,学校是非常重要的应急教育力量。像我们学校,要经常教育学生当发生地震、火灾、或者雪灾等应该怎样应对。

  由于日本地震频发,市政府统一向全部中小学校配发了儿童学生用防震宣传手册。手册除了用照片和图示展示2004年新澙县中越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造成的巨大损失,以告诉孩子们地震的可怕之外,还详细讲述了发生地震时根据所处的环境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比如,如果是在学校上课期间发生地震,应该迅速躲到课桌底下,等到桌子不再晃动后再出来,如果在放学的路上发生地震,要远离建筑物、墙体、自动售货机等,以防止被砸伤。除了手册教育,我们学校每年还举行三次防灾演习,针对地震、台风、暴雨等灾害对孩子们进行避难训练。

  除学校外,社区也是日本防灾教育和演习的重要组织单位。每个社区都有应急物资储备库,社区可以利用这些物资对居民进行防灾教育,定期组织居民进行防灾演习。

  《环球》:有人认为,安全事件毕竟是偶然的,发生的几率并不高,如果全社会大张旗鼓地进行应急教育和演习,可能会打乱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造成资源浪费。您怎么看?

  闪淳昌:过度我觉得谈不上,现在我们的应急教育是远远不足,不能适应应对各种灾难的需要。而且应急教育是与各种科学知识结合在一起的,应急教育应该是寓教于乐、潜移默化,提高人们的科学常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所以浪费的问题应该也是不存在的。

  顾林生:应急教育会不会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会不会造成资源浪费,要看投入产出比。应急教育的产出是明显的,就是当安全威胁降临的时候,可以保护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至于投入,这是可以变化的。比如说演习,演习有大有小,一些规模比较小的演习,其实可以做得比较简单,不需要很大的投入。比如办公楼的火灾撤离演习,可以在大家要下班的时间用大喇叭喊一下,说现在进行火灾演习,请大家尽快撤离,这几乎没有成本,也不会耽误太多工作。至于演习当中需要的一些物资,完全可以使用应急储备物资,这些物资多数是可以重复使用的,这次演习用过了,下一次演习还可以用,真正发生灾难的时候还可以用。

  应急教育本身当然会占用一些资源,一些较大规模的教育和演习可能占用的资源也比较多,但这种占用是值得的,是为了将来灾难降临的时候能减少损失。

  造成浪费的倒是应急教育中的各种不合理现象。比如我们的应急演习喜欢走形式,显排场,要开大会动员,光会场的一个横幅就要不少钱,真正的演练倒是没人关心了。

  还有一些是因为缺乏协调带来的浪费。今年初,国家决定将每年5月12日作为全国“防灾减灾日”,进行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这对应急教育来说是一件好事。今年是5月12日是第一个“防灾减灾日”,大家都非常重视。要搞宣传教育需要做一些海报啊什么的,于是我们研究所在5月初就接到了无数的电话,要求我们给他们设计海报,甚至有些居委会也要自己设计海报。这就是很大的浪费了。如果政府部门统一设计一批海报,让各部门自己选择使用,那就会节省不少设计费。

  《环球》:还有人担心,过度的危机教育会不会给民众带来恐慌情绪?比如频繁的抗震演习可能会让公众认为很快要发生大地震了?

  陈安:这种情况是有可能出现的。中国人口众多,而且大家似乎都倾向于相信小道消息。如果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这种错误可能会被迅速扩大,造成一定的恐慌。这要求我们提高相关信息的透明度,通过各种传播手段向人们传递正确的信息。

  顾林生:长期以来我们似乎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就是如果政府在一段时间内强调某一件事情,人们就会认为要出事了,或者是已经出事了。这其实是反映了民众与政府之间的不信任。在应急教育的问题上也是如此,不在于是否过于强调应急教育或者演习多少,关键的问题是,政府和民众间要有一种信任的关系,政府及时准确地向民众传达准确的信息,民众也相信政府所传递的信息是正确的。

  闪淳昌:为了防止出现这样的情况,就要在宣传教育中讲科学、讲知识。要向公众说明,我们进行应急演习,不等于说紧急事件明天就会发生,而只是有备无患,为应对事件做好准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271955.html

上一篇:【转】居安思危 未雨绸缪—国家电网举行迄今为止最大规模应急指挥联合演练
下一篇:专门回答那个会照相的老李——你的控诉我收到了!
收藏 IP: .*| 热度|

1 李学宽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6 10: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