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为什么我没推荐丫头解读的《道德经》?

已有 4778 次阅读 2009-9-5 20:16 |个人分类:书论|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丫头也是科学网上少见的人见人爱的几个女博主之一,她为人宽厚,对世界的认知和看法比较积极。

??所以,最近去了两次济南,就见了丫头两次,不过这第二次边吃边聊是和另外一个硕士时的女同学三个人一起。

??其间,说到丫头的《道德经》解读,我好像就没怎么推荐过她的这些解读文字,当然,记忆并不太确切,似乎还是推荐过1-2次。

??丫头也不记得我推荐过,我只好解释了一下,说:我对《道德经》本身并不认可,尤其不认可的是李耳对于世界认知的方式,所以,不推荐你的这些东西是完全符合我本人的理念的。

??确实,之前看《论语》也好,《道德经》也好,觉得那些语录体的文字总还是很有道理的,可是这样的道理却只能个人用心灵体会,而如果真相落实到行动上却发现,这个玩意指导下的行动不具备唯一性,而是完全相反的活动都可以符合这些“经文”里给出的原则。

??在济南上岛咖啡吃饭的过程中,我又特地提到《道德经》与科学的无关。我国古代乃至世界各国古代的典籍,多属于对于个例或作者本人看到现象的一个统计规律的高度抽象化描述,因为作者在当时属于高级知识分子,眼光当然要比连字都不怎么认识的群氓要好一些。

??但是,当时他们的认知规律依然是沿着“现象——>原则(本质)”这样的一个路径,而我早就在研究突发事件的规律和现代应急的过程中发现,人类思维的模式应该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1,对于个别或部分现象的观察;

??2,对于现象的总结提升,变成对于现象最优发展演化路径的认知;

??3,对于背后规律性的认知,也就是找到可重复验证、可逻辑化、科学化的规律;

??4,上升到对于事物原则性的认知。

??而不管是《道德经》还是《论语》都是从第一个认知阶段直接跃迁到第四个过程,中间过程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

??如果说古人因为认知总是有限而忽略了最关键的过程是允许的话,现代人对于这个过程如果依然采取这样的认知策略,那就是有问题了,尤其是,如果本人是科学家伙,却依然这样认为,那就几乎是不可原谅的了。

??于丹因为是纯粹文科傻妞出身,我觉得她怎么去兴致勃勃地去解读《论语》都没有问题,可是,我们鼓捣科学的家伙们,就别佩服她了。

??我想丫头本身愿意去解读《道德经》并无任何问题,从一套原则性的规定推到自己目前生活中的买菜洗衣等琐事,也很有趣,值得去做一做。不过,应该还是为了好玩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253629.html

上一篇:朱元璋“炮打庆功楼”解决的是富二代问题吗?
下一篇:陈安:北京的秋
收藏 IP: .*| 热度|

4 吴飞鹏 陈国文 任国鹏 苗元华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0: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