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我选择研究生的过程和标准:几个典型案例分析 精选

已有 16522 次阅读 2009-3-30 23:16 |个人分类:人论|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由于2005年的时候做应急管理需要很多人,而我本人刚开始遇到的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又是非常不错的四位同学,我对培养学生的看法简直乐观极了,竟然认为:所有的研究生都一定是这么好学而且专心致志的。

??也就是说,这最初四位同学的良好素质给了我一个极大的错觉——我认为所有的学生只要他是研究生这个身份,则一定能很好地被培养出来。

??结果就上了自己的当了,并非人人都和这四位同学一样。

??这样,我收学生就学乖了,建立了几个基本原则:

??1),对应急管理要有兴趣和投入的欲望,这个最重要【每个我的学生都应该具备这个潜质】。

??2),跟我学习的时间不能太短【就联合培养的学生而言】,尤其是我最后挂名指导的学生,至少要有一年的学习时间。

??3),研究生本人要有研究的基本素质【这个由我去判断】,会发现问题并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

??这里先不去说我曾经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只评价下自己最近三年从研究所这个渠道面试并录取的三名研究生(都简称A),每次的申请他们都至少有一个竞争对手(全部简称为B):

??第一年:A来面试,其实B在他来之前就和我面谈过了,而且B就一大学本科生的身份,已经在一次中国某城市召开的国际会议发表论文一篇啦,而且是英文的,还去会议上宣读了论文。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能力的培养B是稍显早了些。可是,糟糕的是,A就读的大学刚好是我的大学,而我对自己的这所大学培养的学生素质有着非常乐观的看法。就成绩而言,两个人都在学校里不错,是第一,再三考虑之下,我最后还是选择了A。当然,最后B也找到了另外一个单位去获得了报送研究生的批准,也算是有了比较好的结局。

??从2年后的今天来看,我非常庆幸当初的选择。

??第二年:A来面试,B也来面试,两个人同场竞技。刚巧的是,两个人是我不同大学的校友,一个来自我硕士时的母校,一个来自我就读本科时的母校。开始时我有点倾向于B。可是,面试的现场情况A的表现不折不扣地打动了我,表现出了事先做功课的基本素质,而B则稀里糊涂,连我做什么方向都还没弄明白呢。最后,在见面前B稍处上风的态势在面试后被A的超强表现所扭转。好在,我推荐了B给另外一位导师,他每个月发给学生的补贴应该比我还多呢,所以,B也应该庆幸。

??从现在A的表现看,我也很庆幸于当初的选择。

??第三年:这一年到我这里试一试的学生更多了,大约有十几个左右。

??我只好没见面前就先回绝了几个胡乱发信瞎找导师的学生,这样的学生甚至给我们同一个单位的很多导师都发了内容完全一致的信,这样的做法就很不专业了,今后我拒绝起这样的学生来也会毫不商量。

??这次面见了几个候选者,不过在面见的时候就确定了正式面试的人选,也就没有去正式面试多个人。

??最后,选择了A,拒绝了B,B',B'',......

??现在看,我也是非常庆幸做了这样的选择,A已经在研究团队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对于有的B,我也推荐了其他导师给他们,最后是学生自己没有去选择,这样我就不觉得心中不安了.....



研究生招生与培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223480.html

上一篇:罗马尼亚这个国家——你说说有啥特点?
下一篇:我们研究团队基本是家庭式的管理
收藏 IP: .*| 热度|

3 胡军华 迟菲 ydliu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2: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