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再析科研中的“顶天”和“立地” 精选

已有 6649 次阅读 2009-3-3 12:13 |个人分类:物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在中国的科技管理界,“顶天立地”这个口号提得非常怪异,结果现在搞的人人都觉得自己既顶天又立地,于是,中国的科学家们纷纷成了“腰围一纳米,身高五十万米”的“高”人了。

??其实,科研不是不可以去顶天,也不是不能去立地,但是,一个人的一项成果做到既顶天又立地实在是太难了,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举例说了了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是顶天,怎么才是立地,用了以下几位中国科学界几乎人人尽知的名字。

??1,陈省身先生。“顶天”的典范。

??2,袁隆平先生。“立地”的标杆。

??3,两位既顶天有立地的模范:冯康先生和华罗庚先生,其中:

????3.1 ,顶天用了一个科研成果,立地的则是另外一个东西。

????华罗庚先生在多复变函数方面做到了“顶天”,事实上,是他首创了这一学科方向,且产生了很大的国际影响,当然是顶天。

????华罗庚先生在优选法、统筹法方面做到了“立地”。这些方法的内核都不是华罗庚先生发明或创造的,而完全是别人的成果。但是他非常巧妙地将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推广工作,这个贡献是非常大的。

????3.2,自己做到了在科研上的“顶天”,其他更多的人利用这个“顶天”的个成果去进行了“立地”的工作。

??也就是说,“顶天”和“立地”没有在同一个人的同一个成果上做到。一个人不可能在同一个成果上既“顶天”又“立地”。

??这里,没有否定一个人既可以顶天又可以立地,华罗庚先生已经做到了;也没有否定一个成果既可以顶天又可以立地,有限元方法就是。

??从冯康先生的胞弟冯端先生基于我那篇《科学时报》文章《不能要求科研既“顶天”又“立地”》的商榷文章《关于冯康先生的工作是否既“顶天”又“立地”的讨论》推断,冯端先生可能以为我的观点是“一个成果是做不到顶天和立地”,其实也许是文章太短没有表达清楚的缘故,这个观点我自以为是没有的。再退一步说,冯端先生应该是判断在我的文章中认为冯康先生只做了顶天,而实际上,根据冯端先生的了解,冯康先生也做到了立地,就是在有限元方面冯康先生自己去做了立地的工作。也就是说,一个人在一项成果上既顶了天又立了地。

??如果是前者,那么,肯定是误会。即使我对有限元方法只有一点粗浅的认识,我也早对这一方法顶礼膜拜,惊叹不已,认为它绝对是天才的创造性科研成果,是我国不多的影响巨大的原始性创新之一(总数应该是个位数),而且一定是冯康先生的抗鼎之作。

??如果冯端先生的看法是后者,我还是有点保留意见。应用,尤其是大规模的科学计算,是要依靠大量的人力和计算机来辅助完成的,从冯端先生文章里提到的这一方法创立的背景看,它首先解决了实际水利工程计算中的难题。这一方法的广泛化则是主要依靠后来更强大的计算工具和更多各个行业领域中的人来实现的,如果冯康先生同时有“立地”的贡献,也主要是针对一类项目(甚至一个项目)来实现的,其广泛性和普适性在当时当地还没有经受更多的考验和推广,甚至其他领域的人还不知道这个方法的奇妙和强大。于是,我才说有限元的“立地”工作更多是其他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协助完成的。冯康先生本人也也是偏于理论和逻辑思维的,作为有限元方法的创始人,在方法是否由他本人完成了“立地”的贡献我们可以再讨论商榷。

??【这么说也许显得有些乱,或者,我们也不应苛求这样的一个伟大工作和伟大的科学家,难道得让他在所有领域都推广了有限元方法或开发了一个通用软件才算“立地”不成?确实有点苛求。不过,从更严格一点的意义上说,现在有很多学者做了一个实际项目就觉得成果“立地”了,而实际上,没多久,等时过境迁之后,这个当年的应用就随风而逝了,于是,“立地”其实是乌有之事,那么,我们就稍微书呆子一点,把这个概念说细致些】

??不夸张地说,冯康先生的两项主要的研究成果可谓伟大,他所创立的有限元方法也刚好是适合进行“立地”的一个学科方向。不过,一个科学家的精力毕竟有限,做到提出该方法并将其完善化已经很了不起了,这丝毫没有降低伟大的程度。

??再说一句华罗庚先生的“顶天”和“立地”。华先生最核心的理论工作中,在当时乃至今天实现立地的可能性都不大,于是,华先生最后选择了关键路径法为核心的统筹法去进行“立地”,把项目管理中的一个具体成果(其本质在数学上是简单的,中学生都可以看懂)广泛地应用在全国26个省市区,取得了巨大的效益。但是,顶天和立地的工作完全是前后独立完成的,也许在知识基础上有继承性,毕竟还是有所不同。从大师的一生工作上我们可以看到,顶天和立地要在一个成果and一个人身上同时实现是何其之难。

??这样,我们就更不应该去随意提“顶天”且“立地”,应该尽力将自己的科研工作在一个方面做好更恰当。科技管理界也要慎用“顶天立地”这样的词——实在是太难了,历史上只有少数(个位数)大师才能做到,而且准确地说,是自己主要去顶天而让别人去立地;或先用自己的脑袋去顶天,随后整个人从天上降下来,再用脚去立地。

??再说一句,我对冯端先生也是非常尊重,他也做了很多“顶天”的工作,对中国的科学事业贡献很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218108.html

上一篇:冯端院士对我“顶天”“立地”不可共存说的商榷【附简评】
下一篇:证明了一个新的定理叫不叫顶天?
收藏 IP: .*| 热度|

5 张明伟 孙学军 迟菲 苗元华 tone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5: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