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觉苏青的上一本书《岁月如歌话人生》在自己的手中余温尚在,2022年春节前就接到了他的一册新书《携诗远行畅情怀》。翻开一看,里面有很多我之前了解一些但并不够深入真确的内容,就抓紧拿来认真拜读了一番。
书的篇章结构分成了四个部分,“科学-人文”“学者-典范”“爱善-真美”“情绪-心绪”,每一部分都有两个内容相映成趣,我粗粗一翻,觉得十六个字有点概括得不够简练,觉得可能浓缩成这一四个字更合适:人、情、地、事。
“人”这一部分其实包括了既有结构中的第二、三篇章,是本书的重点内容,也是最有趣的部分。比如,虽然在科学网上我已经读到过关于郝柏林先生的两篇,但是拿到书后还是对这一部分感兴趣,就直接翻开了位居中间《林木巍巍诉哀思》以及续篇再读。看完后掩卷而叹,其实,这样的文章应该当做科学史的一部分来看,而且是很有风格风韵风味的那一部分。
公众心目中的科学家,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因此都是错到离谱的纸面化形象,跟其本人完全不是一个人。我本人常年给《科学画报》写人物专栏,开始时写得极有兴趣,后来就没兴趣了,以至于今天不愿意提笔了,原因在于每次完稿送于编辑,最后改回来都是最有趣的那部分给删掉了,剩下了如网络上各种百科那般的条目式的简介——一个有血有肉的科学人形象从此被刻意美化成了墙上挂的完美画卷。
但是,苏青笔下的这些科学人物就不然,比如关于郝柏林先生的这两篇就回忆了苏青与之编作之间的往来故事。郝柏林先生的写作能力是很强的,这一点我也从他在科学网上的文章能够略知一二,但是,苏青在约他撰写关于科学道德和规范方面文章的前提下还是依据编辑身份对内容的理解进行过斧削,乃至于令郝柏林先生非常不悦。这让我顿起共情之心——因为我也曾经屡次“不悦”过,所以完全理解郝柏林先生的小心思。苏青的回忆文章完全没有回避这一点,把这些愉快和不愉快的来往过程都非常真实地还原到了文字里。我之前看到太多“作者很愉快地对编辑在文章中的改动表示感谢”之类的鬼话,那肯定是不真实的,而苏青在这本书里写到和郝柏林在文字上的刀光剑影才是真实的写照。
除了文字,还有内容上的较真。苏青负责的《科技导报》有一年将张志东关于三维伊辛猜想的证明列为了当年的重大学术进展事件,郝柏林看过张的论文后告诉苏青这个证明错了,因为郝柏林这些年来也一直在关注这一猜想的证明,而当他在高温上一展开就发现了问题所在,于是第一时间告知苏青,并指出了可以挽回的办法,那就是再登载对这一问题的否定性文章即可,也算是一种间接认错。而恐怕都出乎郝柏林先生意料之外的是,《科技导报》对此事的认错比那要直接,这就是苏青湖南人的个性了。实际上,各种科学类的学术或普及型的期刊刊载的不少文章很多后来被证明是错的,没错的期刊就没有过,而即便知道错了后愿意直接认错的期刊也微乎其微,都是以春秋笔法糊弄过去。续篇中还有杨振宁先生对于张志东证明三维伊辛猜想的反馈,比郝柏林还要直接,大家如有兴趣,可以去文中去看更详细的内容。
所以,这本书里写人的第一部分我觉得某种意义上可以当科学史的一部分看待,且这是真实的毫无掩饰的科学史。
书中也写到了作者与李小文先生的交往,其实他应该补充一篇关于编撰《大师小文》和《大家博友》两书的旧事,这是苏青策划的一件科学界盛事,而且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件事。不过我想应该还是人很难仰面自夸,哪怕是真实的作为。好在这些事情我都是知道的,那一天可以把这些很能反映苏青性格的过程一一描摹,供大家参详。
除了这几位大师级的人物,书中当然还写了更多的其他人物,院士不少,知名教授一堆,也有一些相对普通的人,比如苏青的亲叔叔退休后学诗写诗的经历,以及苏青做领导的单位里面的优秀员工的事迹,在书中都有介绍。看到这些经历,只觉苏青是个对人很诚挚用心的人,只是里面的人物我熟悉的却不多,也就不在这里继续做更多评述了。
书中的第一部分是“地”。因为做编辑当书记的缘故,苏青因公去过不少地方,每到一地,除了交流之外,他总是留文留诗。看到书中对这些地方的描写,遇到我去过的就和文中的描写对照一番,我尚没有去过的就权当导游文字,认真看一下以备未来前往的时候参照。书中写到了梧州刚好是我一个同事的故乡,曾经听同事讲过这个小城的可爱和特色,看到苏青的这篇文章就抓紧拿来比对一番,从中对比外地人和本地人对于同一个对象的差异性感受,也是一件趣事。
还有几篇叙事的文章,读来也是颇有兴味,作者一定从小就一直作文优秀,所以读者读这些文章会感觉得情节的跌宕起伏,很耐读。
感情放到了全书的最后,但是这一部分却是最能体现才子苏青的情感世界——也曾金刚怒目,亦会潸然泪下;且与古人共情,又伴今朋天涯。看得到他从忆人到体味感情,都是至情至性之人。而感情所系,则是从亲朋好友到同事同行,都有不同类型,投入其中能感受到苏青本人的快乐。
和上一本书一样,本书的文章每篇都以一句七言诗作为题目,文中又嵌进去一两首小诗,显得隽永别致。
这些年来我也出版了一些书,但是遇到的能文的编辑却不多了,也许是因为编辑们自己手头在做的别人的书太多了,顾不过来自己写。苏青是编辑里面一个例外,某种意义上倒像是建国前后的文人了,那个时代的如邹韬奋这般能文的编辑很多,经常在报端杂志看到他们的文章。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创始人陈独秀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因为编辑们每年接触很多人很多文很多书,其实内心中的故事还是很多的,如果他们都能象苏青一样为文为书,把这些经年旧事写出来多好啊!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7 00: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