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的理想总是在不断变迁,我儿时的理想是当个天文学家啥的,好去探测遥远太空的奥秘;后来发现这个理想完全不能实现,就抓紧改成比较踏实能做到的,最大的理想就成了走遍世界,然后用一支秃笔把世界的一些细节留住。但是,上大学之后,一入此门深似海,十二年来不作文(只写论文)。还以为都博士毕业了,对于这个世界只剩下了应付了吧。
然后就有了这次澳大利亚之行,那个时候我已经32岁,所以特别在意自己的第一次出国,尽管走世界感觉好像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时光,不过,万事皆不晚,只要肯去做。我如是安慰自己。
在澳大利亚的那半年时间,除了不时写点什么之外,还享受了纽卡斯尔的阳光和海岸,也去悉尼、墨尔本、黄金海岸等地看了澳洲风情,越看越觉得论文之外我是否还可以写点其他东西,这样,那个文艺少年的梦想才突然在一个过了而立之年的人身上复活。
我爸爸看了我这本书和其他书之后说,那个时候文笔还是稚嫩,经过了十几年之后,对于世事也算是参透了,文笔才老辣了一些。
不过,我自己还是很看重这本《南游记》,因为之前的身为文艺少年文艺青年,其实只是单向的爱好,并没有体现在文字上,后来有了博客才算有了出口,但是从纸质书过来的我还是惦念着变成手可触摸的介质,而之前的各种专著虽也是书,却没有承载自己的梦想,所以出版之后其实连自己都是懒得看的。
《南游记》则一藏就是18年,2003年刚写出来的时候有几个朋友忙活着给出版,但是终于因为这样那样的缘故没能变成书,尽管期间颇有十几篇文章刊载于各个报端杂志,第一篇竟然是登载于《威海晚报》,也是得益于一个网友的推荐。
这本书虽然在我年过半百时出版,里面却一看而知就是一个年轻人的思维,憋不住想表现自己,又希望能够不漏痕迹,矛盾的多面在不同文章中飞来荡去。如此说来,这本书其实很实验性质了,有故事有记游,有风景有过程,其中的悉尼歌剧院就写了两篇不同侧重的。所以,这本书的特点是有点乱,作者自己当时还把握不好自己要说的事情。
书里有浮光掠影的人物若干,比如那个通过嫁老外到了澳大利亚生活和工作的湖北女孩,抽烟,用学校公用的打印机打印武侠小说,等等,现在也已经没有了任何联络,不知何往矣。
还有若干拼旅游团时的同行者,当时的画像自己觉得很是得意,但是最后出版时删掉了大半,可能编辑觉得有些描述有点刻薄了。我就想起自己前段时间说的一句话:“人在批评别人时的智力是最好的,表扬的时候则反之。”所以,那些却有些凉薄的评语其实看到了人的实质,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得已的缺陷吧,即便在陌生人的文字里,也还是宽容一点好。
文中还写到某和老公一起移民到澳洲但是突然玩了失踪的女人故事,那个时候其实已经到了21世纪,还是有不少人觉得去澳大利亚是不得了的幸事,今天看来则有些可笑了,不过那个时代的中国的确和现在有极大差别,人往高处走嘛,移民大概是无可厚非的,只是那么处心积虑地骗着还是自己老公的男人,突然跑掉,心也的确是大大地坏了。那之前有一部1992年发行的由葛优徐帆主演的电影《大撒把》,一边是林周云的男人先出去了,林本人玩命地想跟出去,并在努力出国的过程中遇到了女友出去而自己还在北京的顾颜(葛优饰),其间葛优不断帮着徐帆办理出国手续,连先去被美国托管的贝劳再转去美国的辙都找了。
——国家强大了,这样的笑料也就不可笑了。
我还在文中翻译了吟咏梵高的那首著名的歌:Starry Night,后来那部描写梵高的动画片在片尾用了这首歌,的确经典,从歌词到旋律,我现在看觉得翻译得也还勉强能看,而18年前的感觉则还要好得多。这就是时间的积淀带来的差异。科研成果也如此啊,当时看的时候敝帚自珍,过几年自己都不好意思看了——我竟然还做过这么差的研究!
今年出版的这几本书,前面四本都好像是为别人而写,这一本是为自己写的,虽然它最薄,定价也最低,但还是感觉喜欢得不得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9 16: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