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东坡与合阳雷简夫及凤翔东湖
霍有光
苏东坡(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宦游生涯的第一站是陕西凤翔,任凤翔府佥书判官(佥书:专指统掌本司事以外的副职)。俗话说,举荐千里马离不开伯乐。苏询、苏轼、苏辙父子三人,曾旅居雅州,旷世伯乐、雅州行政长官雷简夫(今陕西合阳人),三荐三苏(“一荐于韩琦,再荐于张方平,三荐于欧阳修”),苏氏父子由此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名震京师,成就了“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的文坛佳话。
一、苏东坡与合阳雷简夫
雷简夫(1001~1067),字太简,同州郃阳(今陕西合阳)洼雷村人。曾任校书郎、秦州观察判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三五),历知坊、阆、雅州,累迁职方员外郎。雷简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兼长书法,有《江声帖》,与同时代的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黄庶、黄庭坚父子、梅尧臣等名士交情甚深。他任职雅州期间最大功绩有两点:一是慧眼识才,举荐了“三苏”父子;二是亲自督制蒙顶山茶,为振兴蒙顶山茶作出了巨大贡献。渭南市人民政府2012年树立雷简夫为渭南市地方“历史文化名人”。
嘉祐元年(1056)春日,苏洵携文数篇,带两个儿子(苏轼、苏辙)拜谒雷简夫。雷慧眼识贤大为奇之,三次上书,竭力推荐。譬如雷简夫上书户部侍郎、镇守益州张方平云:“简夫近见眉州苏洵著述文字,其间如《洪范论》真王佐才也,《史论》真良史才也。岂惟西南之秀,乃天下之奇才耳。……‘用之则为帝王师,不用则幽谷一叟耳。’愿明公荐洵之状,至于再至于三,得其请而后己,庶为洵进用之权也。”
邓剑先生曾任陕西省委党校研究员、中医师等职,他老有所为,搜罗汇印雷简夫与三苏史料,公诸同好。在邓剑等先生的推动下,1994年元月,由皇汉气功医学研究会与合阳县人民政府联合发起,在西安召开了40余人参加的“雷简夫荐三苏研讨会”,合阳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克明主持会议,与会的学者与领导有杨鸿章、刘自椟、李宗阳、李尤白、成一丰、李齐夷、赵谭冰、曹伯庸、闫启民等,原陕西省委副书记董继昌作了总结发言。在此次会议的基础上,成立纪念雷简夫荐三苏筹备会与纪念雷简夫荐三苏组织委员会。贺敬之、董继昌任名誉主任委员,霍松林任主任委员。会议决定刻石立碑,建立荐才馆,出版《雷简夫荐三苏》,筹措经费等。
雷简夫荐三苏座谈会筹备会(1994年元月)
雷简夫荐三苏纪念会组委会部分成员在大雁塔合影(1994年)
合阳文庙,创建于北宋元枯八年(1093年),前庙后学,规模宏大,是一组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宋明古建筑群。主体建筑有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以及两斋、两庑、两厢,占地面积6750平方米,建筑面积2173平方米,是合阳现存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1992年4月20日由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阳县博物馆则设于文庙内,是一座集收藏、保护、研究、教育、考古调查等于一体的县级博物馆。
大成殿始建于北宋大观年间,重建于明洪武二年,单檐歇山顶,风格古朴厚重,具有明显的明初建筑风格和地方特色,是明代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殿前西侧竖有复刻的《汉合阳令曹全碑》,东侧竖有清乾隆32年镌刻的《重修学宫碑记》。
尊经阁位于北院大成殿以北,是建于高台之上的三层楼阁式木构建筑,创建于明万历初年,建筑形式为重檐歇山顶,阁体通高20米,拱斗交互,飞檐凌空,显得高大宏伟,巍峨壮观,在陕西同类建筑中尚属罕见。阁前侧竖有《雷简夫荐三苏纪念碑》等碑刻,1998年由合阳县人民政府与皇汉气功医学研究会立石。文化部原部长贺敬之题写“荐才馆”,同时赋诗一首:“大道如青天,谁叹不得出,三苏夔门过,感拜雷简夫。——雷简夫荐三苏千古佳话,引李白诗句感而咏之。”
《雷简夫荐三苏纪念碑》身高200厘米,宽100厘米,厚30厘米;碑额高120厘米。碑座为长方形,长130厘,宽100厘米,高50厘米。该碑由原国务院学位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著名教授霍松林先生撰文并书丹,碑文16行,著名书法家刘自椟篆额。纪念碑全文(释文)是:
国得贤才则治,失贤才则乱,故求贤、荐贤之风,向为史家所乐道。在上者妒贤忌才,虽荐何益!在上者求贤若渴,而以天下之大、士庶之众,安能遍览而亲察?则荐贤之功大矣哉!荐贤首须识贤,尤须秉公。诚能慧眼识贤而又勇于为国荐贤,则内荐不避亲,外荐不避仇。反是,则或误认碔砆为美玉,或不问贤愚而惟亲故权势是荐以遂其私,流弊曷可胜言!“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东汉民谣,固可垂诫百代也。历览史乘,荐举之事多有,而惟贤是荐者罕觏,求诸三秦,其惟雷简夫乎!苏洵学博文雄,才识兼优,然举进士不中,举茂才异等亦不中,年近五十而困顿遐陬,倘无人力荐,则终老林下与草木同腐矣。洵携所著书谒雷简夫于雅州,简夫读其《洪范论》而知有王佐才,读其《史论》而知有良史才,读其《审势》、《审敌》而知有忧天下心,击节赞赏,情见乎词,诚可谓能识贤爱才者矣!苏氏僻处眉山,去雅州数百里而遥,既无友谊,亦非阀阅,而既知其为天下之奇才,即不惮烦劳,连修数书,附其文而力荐之。一荐于韩琦,再荐于张方平,三荐于欧阳修,必获大用而后快,亦可谓勇于为国荐贤者也。欧阳、韩、张诸明公,皆居高位而能为国求贤者,故当苏洵挈二子轼、辙入京师,即受其知遇而名扬四海。《宋史》仅纪欧阳修上苏文于皇帝,其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故数百年来,三苏之名妇孺皆知,而不知荐之者为雷简夫,可为浩叹!幸而苏洵《嘉祐集》载《答雷简夫书》,《眉山县志》载雷简夫上韩琦、张方平、欧阳修书,《雅州府志》、《山堂肆考》载雷简夫荐三苏始末;而邓剑先生搜罗汇印,公诸同好,遂使吾人稔知其事而不胜仰慕之情。雷简夫故里合阳县人民政府为立丰碑,以资纪念,诚盛事也。果使雷简夫识贤、荐贤之高风遍播三秦,广被于神州,必将贤路广开,士气高扬,人才辈出,人尽其才,则四化之实现,中华之振兴,为期匪远,而此碑之光焰,亦将与日月同明,永照天壤矣。
《雷简夫荐三苏纪念碑》全貌
《雷简夫荐三苏纪念碑》碑文
《雷简夫荐三苏纪念碑》碑文(局部)
苏家父子能名扬天下,伯乐就是雷简夫。雷简夫爱才、识才、荐才的气质和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如同日月光照人间。雷简夫荐三苏的发现和宣传,不仅是合阳人的骄傲和光荣,也是陕西人的骄傲和光荣,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光荣。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仁者荐才爱才的传统美德,本世纪中期我国必将完成科教兴国、国富民强宏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苏东坡与凤翔东湖
凤翔是苏东坡宦游生涯的第一站。宋仁宗嘉佑六年(1601),苏东坡任凤翔府佥书判官。嘉佑七年(1062),于政务之暇,倡导官民疏浚扩池,引城西北凤凰泉水注入,种莲植柳,建亭修桥,筑楼成阁,作游之所,因饮凤池距府城东门只有二三十步远,遂改名东湖,延用至今。
凤翔东湖古称“饮凤池”。相传周文王元年,瑞凤飞鸣过雍,在此饮水而得名。苏轼有诗云:“闻音周道兴,翠凤栖孤岚,飞鸣饮此水,照影弄毵毵。”苏东坡整修了凤翔东湖,既给凤翔留下了赏心悦目的美景,也为后人留下了一大笔宝贵的文化财富,他在凤翔创作诗文有180多篇,其中千古传唱的名篇就有《喜雨亭记》、《凌虚台记》、《凤鸣驿记》、《思治记》、《凌虚台诗》等。值得一提的说,苏轼在整修凤翔东湖20年后,又在杭州整修了西湖,两湖东西遥望,因而东湖与西湖被称为“姊妹湖”。
现凤翔东湖占地约20公顷,其中水面12公顷,藏有苏轼梅、兰、竹、菊手迹石刻,有历代文人墨客诗词石刻一百五十余通。东湖沿湖的中心区“古饮凤池”月门而进,以两段石桥,一条花径,三方沙洲为限,把湖划分为南、北、中三个连续空间。有亭、谷、楼、阁、廊、堂古建筑30多处,布局十分典雅。各有特色的“断桥亭”、“君子亭”、“小娇亭”、“春风亭”、“鸳鸯亭”、“会景堂”彩绘绚烂,景色宜人。湖西南岸有“望苏亭”。东岸有东坡在此洗毛笔的“天石砚”“洗砚亭”;有藏春色于古树花丛中的“来雨轩”;有拔地凌空的“一览亭”,拾级而上,极目四望,雍野风光,尽收眼底。北岸的“苏公祠”内有名传古今的“喜雨亭”、“凌虚台”。特色景点有凌虚眺远、岸柳飞雪、石螭吐甘、沧浪瀑布、曲桥观鱼、断桥叙史、喜雨怀苏、洗砚直谏、君子吊古、苏祠仰象、墨海揽胜、牡丹争艳等。
“聚贤厅”修建于1989年,是凤翔东湖园林管理处的办公地和从事苏轼研究的会所。1990年9月4日至7日,中国苏轼研究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在陕西省凤翔县聚贤厅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六十多名研究苏轼的专家、学者、教授参加了这次研讨会。大会收到论文66篇,宝鸡市社科联,宝鸡市苏轼研究学会筹委会,凤翔县等单位还为研讨会提供了编印的苏轼在凤翔的资料汇编,研究论文汇集以及苏轼诗文赏析等。研讨会期间,凤翔县特意在苏轼当年修建的东湖园内举办了苏轼在凤翔的活动展览。
霍松林教授应邀为东湖碑廊撰书了诗文。即《应顾问之聘,赴凤翔参加苏轼研讨会,畅游东湖,主事者索诗刻石,因题四绝》:
初试锋芒判凤翔,匡时淑世岂无方?
果然刑赏存忠厚,不独诗文擅胜场。
新荷出水柳藏乌,轻棹探幽忆大苏。
遗泽至今犹润物,连云麦浪接东湖。
桐花照影竹摇飔,喜雨亭连饮凤池。
文采政声何处觅,游人争拜长公祠。
曾厌水浑山不青,诗人心意岂难明?
何年放眼凌虚望,千里秦川胜锦城!
注: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苏轼试礼部,以《刑赏忠厚论》受知欧阳修,中进士。六年(1061)十二月起,任凤翔佥书判官三年,多有政绩;又作诗文百余篇,《喜雨亭记》、《真兴寺阁诗》等皆传诵不衰。
苏轼任职不久,即扩展古饮凤池,植柳种竹栽荷。以在郡城之东,故名东湖。今经疏浚,湖面益广,天旱则引湖水以溉田。
新修苏文忠公祠颇壮丽。其东侧重建喜雨亭,南临东湖,即古饮凤池也。苏轼《东湖》诗自夸蜀江绿如蓝,而谓凤翔一带则“有山秃如赭,有水浊如泔”,独东湖清澳宜人。凌虚台在喜雨亭北,苏轼有记。(一九九○年八月)
霍松林先生《畅游凤翔东湖》碑刻
凤翔东湖春景
据《宋史·苏轼传》记载,苏东坡一生钟爱水利事业,几乎每到一处,都不忘为当地兴水利、除水害,赞许他“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正如他在《立秋日祷雨宿灵隐寺同周徐二令》中所云:“百重堆案掣身闲,一叶秋声对榻眠。……惟有问农心尚在,起占云汉更茫然。”苏东坡以治国平天下、关心民间疾苦为己任,整修凤翔东湖、杭州西湖,治理黄河、颖水、淮水等水患,留下了许多诗文与名胜遗迹,不仅表明苏东坡是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水利科学家。如今凤翔与陕西人民,继承苏东坡兴修水利的优良传统,贯彻“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大搞生态环境建设,“曾厌水浑山不青,诗人心意岂难明?”迄今放眼凌虚望,“千里秦川胜锦城”。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7: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