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黄河首次向雄安生态调水结束 生态补水8000万立方米
提要: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报道,黄河水利委员会今天(10日)发布消息:历时3个多月的引黄入冀补淀调水工作今天上午结束,黄河首次向雄安新区白洋淀生态补水8000万立方米。今后河北省按冬四月(当年11月至来年2月)引水,平均每年引黄河水6.2亿立方米。其中每年可向白洋淀生态净补水1.1亿立方米。
关键词:雄安,黄河,南水北调中线,三峡,长湖,生态补水
新京报2019-03-10。13:58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7597065268021528&wfr=spider&for=pc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报道,黄河水利委员会今天(10日)发布消息:历时3个多月的引黄入冀补淀调水工作今天上午结束,黄河首次向雄安新区白洋淀生态补水8000万立方米。
上午10时,随着河南濮阳渠村引黄入冀补淀渠首闸闸门缓缓下落,历时3个多月的2018-2019年度引黄入冀补淀调水工作结束。
河南黄河河务局水调处处长 冯利海:渠首(总共)引水3.4亿立方米,向河北沿线提供生产、生活、生态用水2.6亿立方米,首次向白洋淀生态补水8000万立方米。
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是国务院确定的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工程自河南省濮阳渠村取水,沿途经河南河北两省6市26个县市区,最终进入白洋淀。输水干渠全长482公里,2018年11月29日正式通水。
除了为雄安新区建设保障供水安全,改善白洋淀生态环境之外,工程还为沿线部分地区提供生产生活用水、缓解沿线地下水超采状况
编辑 刘雨婷
@@@@@@@@@@@@@@@@@@@@@@@@@@@@@@@@@@@@@@@@@@@@@@@@@@@@@@@@2
http://www.sohu.com/a/205231465_698856
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是是国务院确定的国家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是河北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也是河北雄安新区生态水源保障项目。这项跨省、跨流域调水工程自河南省濮阳市黄河渠村新、老引黄闸取水,途径河南、河北两省6市(濮阳市、邯郸市、邢台市、衡水市、沧州市、保定市)26个县(市、区),最终入白洋淀。工程总长482公里,其中,河南省境内84公里,河北省境内398公里,工程投入使用后可极大缓解沿线农业灌溉缺水及地下水超采状况,对改善雄安新区水环境、保持白洋淀湿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黄河水质为二类水,含沙量较大,为了保证送到白洋淀的水是清水,引黄入冀补淀工程建有多个沉沙池,对黄河水进行沉沙处理,保证黄河黄色的水变成清水流入河北。沉沙池分为1号池体和2号池体,整个沉沙池占地2600多亩。濮阳段一立方水含沙量一般能达到30到40公斤,通过沉沙池可以过滤60%的沙子,一立方水只剩下10公斤左右的沙子。这样再经过沿途各县的自然沉淀,到达白洋淀的水是非常清澈的。
黄河在河南濮阳的主河流量常年控制在300-500 m3/s,引黄入冀补淀工程在渠首的设计流量为100m3/s,相当于把黄河主河道的流量引走四分之一用于工程沿线地区水资源的补充。河南的濮阳市,河北的邯郸市、邢台市、衡水市、沧州市、保定市都将受益。
工程通水后,将用于农业灌溉和生态补水。河北省按冬四月(当年11月至来年2月)引水,平均每年引黄河水6.2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灌溉3.65亿立方米,可灌溉河北省农田272万亩。同时,每年可向白洋淀生态净补水1.1亿立方米,生态供水效益达1.59亿元。
@@@@@@@@@@@@@@@@@@@@@@@@@@@@@@@@@@@@@@@@@@@@
参考文献:
[1]丹江口水库不宜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取水口兼论以湖北长湖作为取水口的优越性
http://www.cas.cn/xw/zjsd/200906/t20090608_639857.shtml
[2]与易贤命教授讨论“南水济黄”问题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3560-861552.html
[3]南水北调中线大宁河补水、长湖调水各方案的利弊对比
https://wenku.baidu.com/view/e08e3ff5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30.html
【1】神农溪引江补汉引水工程,害国家三峡受损湖北失利(易贤命)
http://www.doc88.com/p-1406086487018.html
【2】汉江因南水北调濒临枯竭,三峡引江补汉工程已上报水利部
http://bbs.cnhubei.com/thread-3479345-1-1.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30 09: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