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ter5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fter50

博文

吴超:安全科学方法系列80:系统安全控制的计量方法

已有 348 次阅读 2024-5-27 07:45 |个人分类:安全科学理论|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吴超:安全科学方法系列80:系统安全控制的计量方法

1. 安全计量问题

安全计量是长期困扰安全工程界的老大难问题,由于安全与危险都是定性变量,一般只能根据经验或主观认识判断而定。这就很难避免人们实践和认识局限性的影响,主观臆断在所难免。因此,在已发表的安全计量方法以及有关数学模型中,不论计量原则、逻辑关系、表现形态,以及数模建模原则、函数形态等,均有较大分歧。控制论的出现及边缘学科的新成就,给安全计量问题开辟一条新的途径,在解决安全计量的客观依据以及建模中,可以克服主观倾向方面的缺陷。

2.安全定性分级法与危险指数法

安全工程学中,大都将风险度视为二维矢量,即以风险严重度和发生概率为二维矢量。在具体应用上,已有的具体计量方案大致可分两种:

1)以美国国防部标准为代表,把严重度以定性方法分为4级,发生概率以半定量(或定性)分为5级。这种方法概念清楚,简单易行,但是分级尺度较难掌握。

2)以美国DOW化学公司和英国帝国化学公司ICIMond厂为代表所提出的危险指数概念。根据危险源物质性质、参数等打分赋值,最后参照具体工程措施、管理措施等情况进行修正,经过连乘得出结果,即修正后的危险指数。这种处理方法的问题在于危险指数的赋值主要凭经验,客观根据不足,每个危险指数还须乘以一些修正系数,每个系数往往又是多个因子之积。根据误差传播原理,误差大为增加,危险分级有很大的波动,进而严重影响计量结果的准确度。

上述两种方法都是20世纪60年代所开发,数十年间虽经多次修订,但都属于局部修改,其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未变。

3. 安全控制的计量方案

安全控制系统中涉及两个参数,即危险度和控制能力。这两个参数如果可以通过系统辨识得出数值结果,因为它们都是集合变量,其构成元素、赋值方法及结构形式等,都可以根据一定的方法论和技术加以解决,从而也解决安全计量的问题。

例如,对于一个具体生产作业系统和环境,通常采用的方案为:

1)危险源的危险指数H计量。

危险源发生概率绝对值的计算是十分困难的,危险指数的量纲具有概率的性质。一般地说,危险指数H受下列因素影响:1)采用的工艺、装置本质安全化水平;2人在危险区作业时间;3设计、工程质量存在的缺陷;4作业环境中的不安全条件,如作业空间、照度、噪声等。

其中,本质安全化是指生产工艺系统防止事故发生的硬件措施,由它所决定的因素称之为固有危险指数h人在危险区作业时间又称暴露时间的长短,显然和概率有关;设计、工程缺陷和作业环境中的不安全条件,一般地说不过是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本质安全化水平,而不会影响到危险源全局。

因此,可将危险指数H定义为:H                     1

式(1)中,hs固有危险指数E暴露时间k1设计、工程缺陷系数k2环境缺陷系数。

固有危险指数可分为危险隔离(离开危险)、故障安全(基本安全)、故障风险(风险较大)3种基本类型。经过与3种具体作业方式组合衍生成为9种类型,赋值如表1所示。固有危险指数取值范围的逻辑意义是,表示其发生事故概率相对值的等级,因此取简单整数。 

1 作业方式与危险指数赋值例子

类型

作业方式

取值

危险隔离

故障安全

 

 

 

故障风险

 

失误安全

失误风险

失误风险

失误风险

失误安全

失误风险

失误风险

失误风险

 

 

单人作业

多人平面协同作业

立体作业

 

单人作业

多人平面协同作业

立体作业

 

1

2

3

4

5

6

7

8

9

2)系统危险指数H0计量。

系统无疑会包括很多危险源,如果设其危险指数的总和为,则系统危险指数H0定义为危险指数的总和除以暴露时间总和:

                                               2

3)控制能力C的计量。

例如,在企业中,控制能力C的内容涉及企业各级干部的安全意识、管理水平、人员素质以及安全信息系统的运作质量等很多方面的因素,而且都是定性变量。控制能力的计量应依据以下原则:

1)企业的综合控制能力应体现企业、车间、班组各层组织合同作用,并具有不同权重系数,车间级是基层控制系统通常应有较大的系数。

2)各层组织控制能力的组成元素,应狠抓与控制事故关联较大的重要因素。

3)控制能力C组成元素的赋值,必须在通过系统参数辨识后获得,要努力克服主观倾向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2981-1435732.html

上一篇:吴超:安全科学方法系列79:系统控制模式及其应用
下一篇:吴超:安全科学方法系列81:系统安全度
收藏 IP: 119.39.118.*| 热度|

0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03: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