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五,2016年2月26日,凡保轩教授到我的办公室来,带着一本他新近的译著——俄国思想家赫尔岑的《彼岸之声》,这是本书的第一个中文译本。保轩教授是我的俄语语法老师,也是我的校友。我1978年毕业于郑州大学,1985年到1987年间在郑州大学教书,保轩教授是1989年入校的,我们虽未曾同学,但有共同的熟人,谈起来颇感亲切。本书最后润色的过程中,保轩教授曾就某个语词的翻译垂询,所以在出版前我对内容即略知一二。拿到新书,依习惯先翻阅引言、后记。粗有所得。
在《引言》中,作者讲述自己为何远离故土,滞留他乡。他直言是“为了人的尊严,为了言论自由”(8页)。因为在欧洲尽管有暴政,但尚有言论的自由。作者说:即使在欧洲历史上最糟糕的时期,我们也能看到对个人的某种尊重、对独立性的某种承认。有过对某些天才和创造做出让步的法律。”“不仅仅是尊重物质力量,也尊重精神力量,不自觉地承认个性——在这份尊重与承认中蕴含着欧洲生活里一个伟大的人性准则。”(9页)
作者将彼得大帝改革后的俄国与欧洲进行了比较。他指出,彼得一世从德国和瑞典照抄了公文程序,“然而,那些没有写到纸上的、从精神上约束政权的东西,对个人权力、对思想、对真理权威下意识的承认则不能照搬过来,也没有照搬过来。我们的奴隶制同文明一起增强了,国家成长了,完善了,可是个人却失败了;相反,国家愈是强大,个人就愈弱小。欧洲的行政与司法制度、军事和民事体制在我们这里发展成为某种丑恶的令人绝望的专制。”作者说,“假如俄罗斯不是那样幅员辽阔,假如取自异域 政权体系不是那样混乱地被设置起来又那样无序地运转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一个稍具个人尊严的人能够在俄罗斯生活下去。”(10页)
我有意为这本书写一篇书评,这将逼迫我认真阅读,尚不知结果如何。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02: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